这就是中路为王。
两支球队追求的都不是那种高压迫,多层次的战术。更多的其实是追求的场面控制和反控制,压制和反压制。
也就是说,这场比赛比的不是谁进攻能力更强,而是谁防守上不犯错。
防守不是说一味的堆积防守球员就行了,防守需要的是相应的战术或体系。
说陈晓建能够调教出大岗队的防守体系,那绝对是骗人的。陈晓建可不是一名能够建立体系的顶级主帅,而且也没有时间让陈晓建这么做。陈晓建其实更多的还是依靠专门的防守战术来制衡的。
龙城队虽然说是江南省的顶级强队,但是也不是说可以随随便便建立起所谓的体系的,毕竟想要建立一个体系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时间。
而作为由高中生组成的球队,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在球员们几乎最多只能参加两届大赛的情况下,谁也没有耐心来建立体系。
毕竟你不可能做到从高一的时候就召集球员,然后这样一批球员带到高二。同一批球员踢两年,可能勉强能够。但是等到第三年的时候怎么办?那群球员都上高三了,几乎所有球员都要开始为高考做准备,那么只能重新从高一开始选。
这样一来,其实就形成两年一个周期,而且第一年基本上是肯定要浪费掉的,全部的希望都是寄托在第二年的爆发。可是如果没有爆发得了呢?那么两年的时间就浪费了。这可是两年,不是两天,是高中生涯的三分之二。
所以说,在高中联赛,没有任何一支球队有成熟的体系,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他们其实和陈晓建一样,也是依靠着相对应的战术调整来进行针对性的战术,要么进攻,要么防守。
比赛开始之后,两支球队撞在了一起。大岗队讲究的是多层次的防守,而且主要是依托两名后腰来做中路的正面防守。
所以,相比较来说,虽然两支球队在场面上,谁也不能占据明显的上风。但是战火更多的是在大岗队的半场燃烧,因为陈晓建讲究防守厚度的同时,龙城队的中场进攻压迫也很有层次。
两支球队一时之间,在中场杀得难解难分。双方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员在中场之中,大岗队是双后腰加前腰回撤以及双边锋的回防,龙城队则是三中前卫加单前腰,然后还要加上一个回撤拿球的二前锋。
所以,两支球队来说,除了四名后卫站稳防线以及凸前的中锋顶在最前面以外,其他球员都堆积在了一起。
十名球员挤压在一起,都拥挤在大岗队的三十米线与中场线之间的一段距离。真是人多腿杂,失误多,犯规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