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担心难道汉唐的统治者不清楚吗?他们也知道,可是没有办法,不放权马上就要灭亡,比如汉朝,黄巾之乱聚众百万,汉廷不放权给各地的刺史,恐怕即刻倾覆,唐朝安史之乱,哥舒翰二十万平叛大军一战损失殆尽,唐廷如不在内地任命众多的节度使,哪里还能平定叛乱,再延续一百五十多年。我知道天子和朝廷诸公不放敢权给地方是怕以后地方尾大不掉,他们也不想想,大明现在内忧外患,能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就得用,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不敢放权,恐怕连现在的难关都没法度过了,还谈什么以后。”萧谨一字一句地说道,他怕高升和郑森听不清楚,说得比较慢。
高升和郑森听完都沉默了,萧谨说的有道理,现在的难关都过不去了,还谈什么以后。
“可惜啊!天子和朝廷诸公是不敢放权的,不然将来地方真的尾大不掉,割据一方了,责任谁来承担?”沉默了一会的高升感概道。
“是啊!都怕将来担责任。”萧谨感叹道,历史上大明王朝就是在君臣都怕担责任的拖延中灭亡了,而且在大明灭亡之后,地方的力量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壮大起来,根本无法抵御入关的清军。
谈到这里,萧谨三人都清楚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会继续恶化下去,直至最后灭亡,这个结局实在太沉重了,三人都不愿意说这个结局,只是默默地看初升的旭日。
“可惜啊!现在明朝是日薄西山,旭日初升的是清朝。”看着初升的旭日,萧谨在心里无奈地想到。
“高大人,我们所有的护卫和物资全部登船完毕。”一名穿着白色锁子甲的军官走到高升旁边,说道。
“好,马上拔锚升帆起航。”高升转头说道。
“是,高大人。”军官答应一声,转身离开了。
三艘大船很快拔锚升帆,等了一下,存够风力后,三艘大船缓缓往汉江下游驶去。
“高升,我们是原路返路吗?”郑森转头问高升道。
“不是,我们走水路回去,沿汉江进长江后,再沿长江一路东进,出吴淞口入海,沿海边驶回福建。”高升说道。
“哦,那大概要多长时间回到安平?”郑森接着问道。
“大概要三个多月这样,回到安平估计要到明年三月初了。”高升估算了一下,说道。
“要这么久,我们从福建安平上来,到这里也才两个多月,现在回去沿长江顺流而下,还要将近三个多月去?”郑森十分吃惊地说道。
“郑森,我们从福建安平到南京是走陆路的,现在回去是走水路,不一样,水路要看风向的,顺汉江到武昌,再顺长江而下,自然比逆长江而上要快一些,估计一个月多一点就到上海县的吴淞口了,不过从吴淞口出海之后,不遇到南风的话,速度会慢一些,回到福建安平差不多要将近两个月这样,加起来就是三个多月。”高升解释道。
“好吧,我知道了。”郑森有些无奈地说道,他还以为能赶在过年前回家的,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
萧谨也想赶在过年前回家,不过听完高升和郑森的对话,他也不抱希望了,他默默转过头看着汉江沿岸缓缓移动的风景。这时,萧谨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问题,历史正在不可逆转地朝原来的轨迹前进,明朝的灭亡不可避免,郑芝龙如果仍像原来历史上那样带人去福州投降清军的话,郑氏的力量肯定会损失很大。
“以我在郑芝龙心里的地位,恐怕很难劝说郑芝龙改变主意,不投降清军,我得想另外一个办法让郑芝龙不被清军扣下才行。”萧谨在心里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