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觉得这件事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
什么时候轮到我儿子教我怎么做事了?这朱棣是到了新家,翅膀硬了啊。
先不提这里面写的内容有几分真,几分假。自己的这几个儿子就没几个靠谱的,怎么之前没看出来老四有这方面的脑子,他不是只对带兵打仗有兴趣的吗?难道出去旅游还能顺便开智的?
于是便对着外面值班的太监喊道:“给我传亲军都尉府,把燕王到北平以后做的事整理出一份折子,让他们明天递给我。”
亲军都尉府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锦衣卫,现在虽然还没改名字,但已经开始承担搜集情报这类的活了。
以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对朱棣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视而不见的。
查,必须给我查。
我倒要看看你是吃了哪门子的错药。
这时正在军营里“小人”得志的朱棣,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他老爹盯上了。
不过就算让他知道了,也只会说。
就怕你不查呢~
第二天朱元璋顶着两个大黑眼圈的走出了寝殿,太子朱标早已候在了外面给父皇请安。
今天太子要跟着听政,学习如何处理政事。虽然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听政了,但还是十分兴奋,反倒是朱元璋还迷迷瞪瞪的。
早朝开始,大臣们的发言却并不积极。
这时候由于胡惟庸被杀,牵连到了朝廷上上下下很多人,就连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也被自己的儿孙牵连,全家都被发配到了四川茂州。
搞得大臣们也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皇帝这把刀下一个砍向的就是自己。
于是说了半天也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朱标在一旁听的是百无聊赖,难免就开了小差。
“太子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朱标还发着呆呢,突然听到朱元璋@自己,赶紧把思绪拉了回来。
慢慢的站起身,大脑飞速的运转,隐约之间好像听见刚才有提到什么,苏州府,嘉兴府,赋税问题等字样。联想到苏、松、嘉、湖地区一直赋税过高,民众苦不堪言。再想到自己的老师们一直教导自己要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于是便开口说道。
“儿臣认为,过高的赋税会打压百姓的积极性,因此应该适当降低这四府的税收。”
说完这话朱标还挺满意的,应该没有什么纰漏,但在下面的太傅徐达给他疯狂使眼色。徐达以前做过太子太傅,教导过朱标一段时间。
徐达虽然以能征善战而闻名,但他更精通于人情世故。
朱标刚才这话当然没说错,能体现出他太子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优良品德。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这四地的高税率是谁定的?是朱元璋定的。
当年朱元璋造反的时候,这四府的百姓倾力帮助吴王张士诚,跟他作对。朱元璋可从来不是什么心胸开阔的人,这笔账可还没一笔勾销呢。
因此朱元璋听了太子说这话可就有点不太高兴了,但人家又没说错,把自己搞得像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一样,很丢面子。
这时候朱标的脑筋已经转过来了,赶紧补充道:“江南诸地土壤肥沃,富甲天下,本就应该多纳税。降税只降赋税过高的那些田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本来标准就不高的田地则不用降了。”
这个时候户部尚书赶紧出来打圆场:“臣提议,旧额每亩交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的,减十分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的都只征三斗五升;三斗五升以下的照旧。”
“就这么办吧。”
朱元璋嘴上虽然同意了,心里却在想:“太子温文儒雅,仁政爱民。却不能坚持己见,立场随风而摆,要是是在乱世恐怕无法守得住这一大份家业啊。”
退朝之后回到寝宫,跟马皇后说了这件事。
“仁政爱民还不是皇上您对他最大的期盼吗?”
马皇后可能是这世上唯一一个能用这种语气跟朱元璋说话的人。
朱元璋默然不语,突然又想到了昨晚的那封书信。
“皇后对燕王有什么看法?”
朱棣虽然不是马皇后亲生,但她对这几个孩子一直都很好,自己的大儿子早早就被立为了太子,是以对王爷们没有什么偏见。
“皇上,燕王从小就爱在军营里玩闹,但却不像一般的士兵那样直率,是众多王爷们中比较突出的那一个。皇上封他为燕王不正是想让他镇守边疆吗。”
“没那么简单,这个老四昨天可是把朕吓了一跳啊。”朱元璋随手翻出了昨天晚上的那封书信:“你看看这个。”
马皇后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这不太像是燕王能说出来的话,可是有什么高人为他指点?”
“朕正要查上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