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章 一场山雪做神仙(2 / 2)校书郎沈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处理内外事,彼此有商有量,笑笑。

晚间,室外冬雪严寒,室内罗衾暖塌,恩爱缠绵,相拥入眠。

彼此都觉得若每如此渡过,果然神仙般的日子。然而,这尘世哪里能有过不完的神仙日子。

不过住了三日,王府属官急急忙忙来报,去雍州的特使回京了。

夫妇二人听闻,忙收拾行装返回金华宫。

且,特使星夜兼程,自雍州赶回京城。

自青溪渚码头泊岸后,一刻未敢耽搁,立即进宫面圣奏报。

皇帝身侧只有中书令朱异。

特使及两位副使,携了两箱在雍州核查卷宗,另有万字结案奏折。

皇帝已年迈,除了经书,其他长篇大论俱听不进去。于是命中书令朱异,摘要呈报。

中书令拿起结案奏折一目十行看毕,再择要卷调阅。最后奏报皇帝。

总而言之,特使调查下来,雍州强迫农户离原籍,开肯耕种军屯田属实驱赶百工户北上充军工也属实个别县乡低价强买农户土地,强迫农户北迁也属实。

但是,若刺史令没民籍充军户,并不属实。

皇帝此前已收到雍州递送进京的惩治贪酷官员的奏疏。皇帝命尚书省押着未准,只等特使调查回来陈报再定。

今听闻特使所查,与萧察家信中申辩,基本吻合,这才放下心里。

皇帝想,萧察自幼在自己身边长大,骄纵任性,心无城府,未考虑周全,贸然行事也是有的。

私增军户是大的罪,近乎谋反。

他虽并未为民改籍,但强迫北迁,耕军田,作军工,已有倾向。

便是北疆军户不足,想寻别的法子弥补试行,也该先报有督上游江北几州军政权的荆州刺史处,再报太子知。

如今,他惹下祸事来,还得自己为他善后。

皇帝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仙去后,子孙骨肉间有嫌隙纷争。

偏这萧察不知谨言慎行奉臣子之道,皇帝必然要教训告诫他,同时向下示意皇太子威重。

皇帝招皇太子及几位重臣至乾和殿,共议特使奏报结案。

皇帝问左右大臣意见,除皇太子、朱异外,其他臣等俱有严惩岳阳王,以儆效尤之意。

皇帝命免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领军之权,食邑减半,另严惩雍州贪酷官吏。

御史大夫庾弘等人认为量罪过轻,罚不抵罪,劝谏皇帝再虑。

皇帝置之不理,乾纲独断,命中书省拟旨。

门下省正复核时,忽然朝堂众臣闹了起来。

尤其是几位极具威望的荣官公卿,光禄勋、开府仪同三司等,以及广有贤名的卫道者,纷纷上表,称岳阳王、晋宁王扰乱朝纲,滥用军权,必须予以严惩。更有危言耸听者,此衅一开,若不严惩,恐国无宁日。

门下省不得不奏请皇帝三思。

老皇帝看朝堂上下众官爵同声同气,忽然起了疑心。

朕还没死呢!这群人就开始万众一心奉皇太子这新君了!

皇帝罕见的召开了朝会,当众申饬了带头的几位老臣,终于压下去了舆论。

皇帝又召皇太子进明光堂,问皇太子意见。

皇太子仍如从前般,主张宽容晚辈过失。

皇帝又问,如你为子,发生今日这案,当如何处置。

皇太子冷汗涔涔。

身为子当维护国法,一味宽仁似虚伪,若依法严办又不讲骨肉亲情。

皇太子道,召之回京,免官留爵,改之再用,不改则任其闲贵以终老。

皇帝对皇太子的回答基本表示满意。

很快,对岳阳王的惩治圣旨发放雍州。

另也下旨申饬晋宁王,罚其明岁食邑减半。

皇帝另下诏书发往五十三州刺史、领军:

凡中外诸军事安排,不请太子令不得行凡调兵兴兵,必有诏令、虎符。无令擅行,当以谋反罪论处。

萧黯见岳阳王事尘埃落定,立即上表陈报临淮太守庾彦指使官吏私掘官渠事。

当日庾彦授意挖掘大渠,萧黯为继续推行开渠建塘大事,权宜搁置。如今,开渠建塘已告成,便到算账之时。

当日,徐子瞻当堂割断主要证人临淮郡户曹掾的舌头,殊不知,此前,他已拿到此饶供词画押。

这人被隔断舌头后交由庾彦带走。

然而,这户曹掾不方便也不敢告诉庾彦自己已招供之事。

担心早晚事发,没有好下场,于是,寻个间隙,抛家舍业,孤身一人逃命去了。

徐子瞻早派人盯着他,于是再次抓捕带走。

入冬后,岑、徐等人见诸事项已有成,开始接二连三的收口抓捕。

庾彦大恨对方奸诈不讲信誉,于是撕破脸皮,你来发往,各自出杀招,然而终未占上风。

庾彦直觉不详,连日忧心忡忡,然而柳景礼却信心十足,安慰他要沉住气,京中已在运作,年底前,定让晋宁王落马。

庾彦从庾府父兄处得到的消息也是岳阳王、晋宁王这次犯的罪过不,必将被严惩。

庾彦只好耐着性子等着。

结果,等来的却是刺史令。庾彦被免职下狱,押解回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