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养家不易(2 / 2)瓯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当是时,孙策帐下的大将贺齐两度挥师南下,平定闽疆,置建安、南平和汉兴三县,寓意“建安初年,平定南方,汉室复兴”,隶属会稽郡,同时在建安县内设立南部都尉府,贺齐任都尉,统管全闽。

建安县城周长延袤约两公里,在东南西北各开一门,共有四个城门,南为双门,东南为永庆门,西为昭化门,东北为丰乐门。

三国时,吴永安三年,建安设郡,辖全闽十县。王蕃出任首任建安郡太守,并在福船山下,构筑了新的郡城。

建安郡城南北跨距约一公里,东西跨距约两公里,周长约五公里,在东南西北各开两门,共个城门,东面筑东平门和东安门,南面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间筑通海门,在福船山和云际山间筑镇南门,西面在吕蒙故宅之西筑建宁门,在闽越王无诸行祠之西筑建德门,北面筑有兴吴门,在光孝寺之北筑有朝江门。

南朝刘宋元嘉初年,建安郡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南朝萧梁末年,黄华山麓的郡城被长沙侯萧基焚毁。嗣后,郡太守谢谒将郡城移至溪西,立栅为治。南朝之末,陈刺史骆文广又将郡城迁回福船山下。

唐武德四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辖建安、建阳等六县。唐建中元年,建州刺中陆长源再次移城于黄华山麓。

陆长源在移城于黄华山麓的同时,扩并了原建安县为“子城”,把建州州城修成“母城”,州县二城合而为一。

拓建后的建州城设有城门九个,南面有建溪门、资化门、建安门,东面有宁远门、通安门,西面有西津门、临江门、水西门,北面有朝天门。

唐末五代之际,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以建州为都城,并将建州城从东、北两个方向强行拓广,增筑城垣至十公里。

王延政将原来的子城改造成为皇宫内城,皇城周围东面有永庆门、南面有双门的五凤楼、西面有昭化门、北面有丰乐门。

外围的都城在东南西北各开三门,共十二个城门,除原先州城的九座城门外,还分别在西面增设了大市门,在北面增设了拱北门和朝阳门。

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因孝宗称帝前,曾在建州做过建王,以此旧邸之故,特擢升建州为建宁府。为此,当年全城官民大庆,宋孝宗旨造建宁府城。

到了明洪武二年,都指挥沐英拓广府城之西南隅,合并了原来的大市门和水西门,并向外延,拓建了通济门。

明洪武十九年,都指挥时禹再次拓广府城之东北隅,包黄华山于城中,同时,对原有已日渐残缺的府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重建。

重新修建后的建宁府城,沿城墙上建造了楼阁二十四座,窝铺七十六间,并重建了拱北、朝阳两个城门,在黄华山至政和门、威武门至拱北门的这两段城墙之外,开沟辟濠,城濠长约三公里,深十五尺,阔五十四尺。

明万历三十七年因大水,威武门楼及临江、通济、通仙、广德诸门全部倒塌,城墙多处损毁。

在大规模的整修和修建后的建宁府城,南面有广德门、通仙门,东面有宁远门、政和门,西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北面有朝天门,共设个城门和座城楼,女墙高六尺,共三千百垛。

此时此刻,刘孔便是在临江门外的码头下船,通过临江门进入建宁府城。

城内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象切豆腐一样,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有弦歌、登俊、宣化、兴仁、安定、崇儒、禾义、平理、尚书、孚通、兴贤、平肆等坊巷。

很快,刘孔便来到了建宁府城最热闹的街市,其名就叫大市街,城内著名的商家店铺皆集中于此,包括陈列琳琅满目的书摊、书铺。

当然了,民以食为天,刘孔觉得,先填饱肚子要紧,于是东瞧瞧西尝尝,糍粑、尾肠、鱼肉……都很香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