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批注(2 / 2)辜青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臣的奏折分成事帖和请安帖,顾名思义,事帖就是事无大小有事上奏的帖子,请安帖则是无事仅向皇帝请安(刷个存在感)的帖子。

翰林分配奏章时,会将请安帖放到一边,将事帖进行整理。皇帝会对事帖进行分析和回复,对请安帖也要批阅证明已读——确实是个麻烦事,但是流传久远的制度即是如此。

大姜每日上朝官员有五百多人,几乎全部是文官。大姜的武官大多在外驻守,奏折不是每日都会有。

姜铭会见朝中权臣时,曾有疑惑,为何都是文臣。经由德喜公公解释后才知道,大姜的将军之类每年夏初会去各地检查兵力和战斗力,以防远防官兵屯空饷或者疏于操练等。大姜国土面积巨大物产丰富,周边小国部落部分归顺,但仍有物资贫瘠的野心部落或者国家年年征战想夺取部分丰沃的领土。

通常战争在冬季到来前。

因此大姜军官夏季巡视,多少能够将各地战斗力加急训练,不至于入冬时因疏于操练丢盔弃甲。

在外的奏折分两种,一种是例行,一种是加急。正常的汇报和请安都是走例行,时间长,驿站官吏能够正常吃喝休息;要是有急事,必须走加急,比如战报等,驿站就得快速备好马匹和官吏,时刻不停地跑。

呈至案前的奏折粗算三四百,已剔除请安帖。

姜铭拿起最上面的四五个奏折,横放在案上,每帖中有4张纸条,4个人都是楷体书,但是很明显有所不同。此4人在梳理奏折时,分别有4个小太监在身边拿着纸条,此举是防止后一个人在梳理奏折时被前人的思路影响。

这么一来,概述的差别就有所差异了。

面前五本奏折排在一起看,差异更加明显。

姜铭当初定的规则是“概述不超过30字”,实际上对于文言文而且,30字算比较宽泛的范围,相当能自我发展。

四人中最明显的是最长的和最短的,最长的满满都是字,最短的甚至只有五个字。

最长的加了部分赞美修饰的词汇,另外两人中规中矩。要说内心肯定是不喜欢写字最长那个,但是姜铭现在时刻记得自己是皇帝,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都可能被下面的人过分解读,由此引发种种难以预料甚至影响他人一辈子的事情,她不愿意看到这样。

老实说,在概述奏折这方面,最长者虽然不太擅长,但是夸人的手法确实舒心,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偏偏有种朴实的质感。

姜铭按捺住嘴角,保持内心的平稳。提起笔在一封有一封的奏折上留下自己的批注。有了这些概述字条,读起来确实事半功倍。

遇到真有事情的一些,奏折被拿到一旁待处理。剩下的无关大雅的事情,姜铭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同意或者拒绝。

比如礼部尚书说让二皇子从坤宁宫搬出来,毕竟先后在时,儿子跟着母亲住天经地义,先后已去多时,儿子单住坤宁宫于理不合。坤宁宫、慈宁宫这些都是有专属意义的。

姜铭批阅“准奏”,同时也想起了被她遗忘的便宜弟弟。

“德喜公公,午膳我与二皇弟一同食”

“奴婢遵旨”

有了德喜公公这个人形闹钟,姜铭将心思放到眼前,总共12封奏折未批注,其中涉及农田粮食、军官粮饷等,姜铭不敢自作聪明,打算下午召集权臣来商议。

已批注的奏折,姜铭分别把概述中挑选最符合情况的概述挑出来,每个字条后边添加了姜铭写的“√”和“×”。

她将这些概述摆出来,对翰林们说:“将这叠概述中自己写的那些挑出来”

四个小伙子利索地从三百多张字条中找到自己的字迹。

姜铭瞄瞄,手上字条最少者为写的最长的,字条最多者为写的最少的,另外两个则差不多。

她清清嗓子,说:“诸位今日第一次做评审工作,朕觉得还可以,但是仍有进步空间,今后你们的奖赏,会通过你们的概述来作标准。”她说话不快不慢,目光从4个翰林脸上扫来扫去,观察他们的表情,在听到奖赏时,4人或多或少都表露出了欣喜之情。

姜铭浅薄的历史素养中,对古代官员的穷也略知一二。地方官员可能好一点,许多在京官员至今租房住,像翰林这种清水衙门,是科考选拔出来的官员,虽名声好但俸禄极低,忙忙碌碌能够外放做官算运道不错。翰林们想往上爬,要么真才实学,要么娶一门高亲,古代寒门士子入赘的不少——读书,本身就是极为耗财之事。

能够被用来评审奏折的,至少都是黄尚书赏识的人才。

皇权至上,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姜铭心里想的清楚:人无利而不往。自己愿意做皇帝,难道只是因为自己是皇帝吗——不,是因为当好了皇帝,得到远远大于付出。

她顿了顿,继续说:“你们的概述拥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朕欣赏你们,但是朕想看到更多。”

接下来,姜铭将要求搬了出来:“何人,何时,何事”。

黄尚书之前交代的时候只说将奏折内容概述,因此概述中只有“何事”,等到姜铭将字条捞出来后才发现她不知道对应的是谁的奏折,“何时”则是针对奏折中所述事情出现的时间,有是最好,实在没有也不在意。

此后,四位翰林各有思量。

“念诸位首次评审尚可,德喜公公,赏~”姜铭不清楚现在的物价,更不清楚赏多少合适,希望德喜公公能够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