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健强跳槽的预谋,最终还是没有成行。
做这样的决定,其实是需要多方面因素都考虑得特别周到的。比如虽然几轮面试都完成了,最后到了双方确定薪水和工作职责的方面,是不是真的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能不能有六七成的把握新的工作能适应得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能有更有前景的职业可能。再有就是现在仍服务的公司,提出离职和工作交接的过程是否足够顺利,以及背景调查公司对于想要离职的人员会进行一些诚信度的调查,有时会把电话打到以前工作过的公司的HR或是本人的直接主管那里去了解情况。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些人的跳槽,可能只看着对方给的薪水涨了20%到30%,甚至不过是因为在现在的公司遇到了一些委屈就想要找机会逃走,都算不上是个明智的选择。
而庄健强毕竟不是个年轻冲动的人。他在某一段时间里,曾真的认为自己几乎是肯定会离开ZR了。35岁以上,在一家工作呆了超过5年,毕竟不是特别容易动念跳槽的,尤其是像精算这样流动性不大的职位。当初那个时刻,庄健强是真的被高薪和副总监的职位诱惑到的,涨薪60%,这不是常能遇到的机会。猎头说,对方的产品精算部门架构十分豪华,健康险、年金险、寿险都会分组,有各自的负责人,庄健强的职位,类似于牵头年金险和寿险的开发,下面有两个条线的组长向他汇报。这一听,真的太吸引了!可庄健强一直知道,他在工作中寻求的除了收入职位之外,最关键的,是“话语权”。ZR每次产品开发的会议上,和各渠道的负责人关于产品的事情能“吵”得不可开交,大多时候,是精算部门妥协于业务部门。他相信,这在整个保险行业是个常态,而且将继续下去。所以对方告诉他,“精算有很大的产品开发自主权”,是个非常大的诱惑,冷静下来,也可能是个巨大的坑。
他相信这可能是对方目前公司的现状,而不是猎头为了让他愿意跳槽的夸张说法,如果是后者,更加没有必要去了。这对于眼下的状况而言,的确非常给人以成就感,只是,以后呢?庄健强对于几家公司的精算部门架构都去做了一些了解,基本上与ZR的风格都一致,是以具体工作职责区分科室和小组的,级别上叫法不一,比如处长、高级经理、条线负责人等等。ZR对于精算的分工,就有产品开发设计、定价费用管理、再保沟通联络等等。另有一些大型的保险集团,会把精算分到不同的业务条线,比如给个险开发产品的部门,给团险开发产品和给银保开发产品……
对方公司把精算的分工落到了具体的产品线上,似乎真心要大力把每一类产品的期交都好好做起来。这一点上,ZR的经验优势,是可以带去那里,让庄健强发挥一番的。然而他想的更多的是——能持续多久?
谁不想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可是庄健强终于发现,不同的岗位,得到的成就感毕竟差别很大,和销售相比,后援部门终究不应该有太强的个人意识。如果想要自己有足够的话语权,就去担着业务指标的压力,然后把成绩甩出来给所有人看。
在做年度总结规划的时候,庄健强和精算部常总就一个话题聊了挺久——我们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要求销售渠道预测产品上线一年之内的销量,究竟是为了什么。
可以说庄健强是一路跟着常总,在常总不过是个部门经理,他自己还在考精算师证的时候,两人就一起共事了,所以他们的交流,没有什么顾忌,都是直话直说。庄健强说道:“这个要求是您在三年前的时候提的,做开发需求申请,必须填写这个表,其中就有是不是和同业有类似竞品、目标客户群体以及一年内的预估销量,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自我保护。现在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价格要便宜,费用要给得高,投资和财务那里一定会ge我们的,所以如果产品做出来没卖到一定销量,公司真的亏钱,应该就算不到精算头上了吧。”
“这么阴谋论啊?不过你思考的方向是对的。”常总脸上的表情淡淡的,看不出心底究竟是怎么想的。他的头发比几年前白了太多了,本来一个研究学问的人,现在还担负着整个部门的考核,以及在公司中的地位以及话语权,他挺难的。庄健强心中一直的愿望,与常总不无关系。常总原本是个数学方面的奇才,多年前因为机缘巧合从事了精算行业,后来把庄健强招到手下一起工作,从两个人的小部门搭档,到了如今人才济济近10个人的部门。常总是有全局观的,他觉得精算虽然是基于市场需求来开发产品,但是应当有自己的前瞻意识,可以给销售启发和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听他们的要求,被动地执行。事实上他最有成就感的不是开发出什么卖得特别好的爆款产品,而是比较早地就在市场上推出了养老年金保险,这个产品目前为止为公司已经创造了超过5亿元的续期保费和随之而来的高额利润。“我们倒不是为了推脱责任,要求对方写下这些,而是销售人员的思维模式,和后援部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必须用一些方法引导他们不是冲动地要产品,作为渠道的一把手,他们也是管理者,要站在公司利益平衡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如果一个产品短期之内需要让出一些利润,但是能卖很好的量,以后的三年五年,就是赚钱的机会,不妨可以试一试。但是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底气,那凭什么拿公司的钱去贴渠道和销售人员的佣金呢?”
“常总,我其实一直有个困惑。他们的保费预测,也是随便写写的啊。做不到,我们也没办法。”
“是的。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制定游戏规则。用长远的目光去看事情,这样做一定是有效果的。就像我们今天做精算工作一样,其实你也应该有一些同学不在国内,或者在再保工作,会发现他们的收入和地位,好像比现在的我们高不少。但是我相信国内的保险发展下去,新成立的公司会越来越多,都会需要总精(算师)、精算部门负责人等等,这些,如果没有在传统保险公司和销售团队打交道的经验,是无法胜任的。所以五年之后,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谁在那些重要岗位上?保险公司大概就这么几十家,所以五十个总精算师,百来个精算总、精算高级经理等等,会是谁呢?”
这些时间,庄健强常常回忆起常总和他的这段对话,他有些犹豫了。首先他相信常总对于市场的判断和预测——若干年后,保险行业的发展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力量,这些人就是从早一批的精算人员中成长提拔起来的。那么自己究竟是在这个时候就尝试着崭露头角,还是再等等呢?他对于即将要去的那家公司的前景,无法预判。
突然间,他想到了曾经在开发一个产品时候,渠道当时给出的保费预测几乎就是擦着监管不停售产品的及格线来提交的,定价经理跟他开会探讨时,他说过一句话——他们悲观,我们只能更悲观。所以利润不能让,费用不能升。如果前期卖得好,可以通过产品升级给市场给销售更多刺激,却不是现在。精算不该是保险公司的广告部门。
那么或许选择一家新的公司,在无法预测的时候,不妨悲观一点。
于是他在最终前去敲定offer之前,对猎头提了个要求,让猎头去帮忙了解各个销售渠道的一把手的从业背景,比如在保险行业做了多久,之前服务的公司等等。信息并不全,他拿到几个人的名字之后,也多番去调查了一下,最后的结论是——整个公司都在摸索着怎么开展价值业务。庄健强不知道对方公司的股东到底能给团队多少时间,政策会怎么变化。所以,整家公司的风险,他不愿意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去赌。
多60%的薪水,看起来是非常值得去试一试的,但如果只能持续一两年,依然不是个聪明的选择。毕竟ZR涨薪的幅度可能也有10%左右,而且年终奖发放起来,有时相当于30%以上的年薪了。那么,还是求稳吧。以后,有的是大把的机会。
他没有等到offer到手不予以回复,消极面对。走到楼下,在办公楼外面的花坛那里,他给猎头打了个电话。
“谢谢你的推荐,我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不离开现在服务的公司。你还是抓紧机会看看别的候选人吧。很抱歉,找个时间我请你吃顿饭。”
走到大厅准备去坐电梯的时候,遇到了下楼买咖啡的林逸。庄健强突然很高兴,继续和这个家伙工作,也挺好。
“休息一下?走,一起去买咖啡。今天我请。”
“哦好的,谢谢啦。”林逸没有问为什么,轻轻地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