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参见皇。”王鏊朗声给朱厚照见礼。
“王鏊,你既然为户部尚书。那朕问你,如今在册的徒弟有多少?”朱厚照语气无喜无悲,仿佛在考量王鏊一般。
“回皇,如今在册土地共五百万顷!”王鏊作为户部尚书,这些还是知道的,因此毫不犹豫的道。
“五百万顷,也就是五亿亩。”朱厚照点点头,并没有立刻说话。
明朝的一顷是一百亩,明朝的亩是按照步来算的,粗略估算与现在的亩差别不大。测量时可能因为身高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是差别也不会太大。
也就是是说,现在明朝在册的耕地,只有五亿亩。听到这个数字,朱厚照的心里,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朱元璋在位时曾做过测量,明朝的耕地有八百万顷。这还只是真真正正的耕地,不算开荒、小面积耕地和山地。
可是到了如今,只剩下五百万顷。剩下的都去了哪?不言而喻。
明朝的土地兼并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活不下去,卖了土地。有的是巧取豪夺,从农民手里抢了过去。有的是农民为了少缴税,而携田产挂靠在有功名的人名下。
要知道明朝对读书人非常优待,只要有功名,哪怕仅仅是个秀才,也可以免税。同样可以免税的,还有乡绅。这就造成了有的农民,把土地转到他们名下,从户部田册中消失。
这一点朱厚照暂且不提,单说官员、士族、乡绅们巧取豪夺,变农田为私田,也是造成土地在册减少的原因。
“王鏊,你领户部尚书,世人都说你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朕想问你,家中田产几何?朕想问你,太祖皇帝时期的八百万顷土地,怎么就变成了五百万顷?”
“这……”
王鏊的额头开始冒冷汗,太祖皇帝时耕地八百万顷。但是随着开荒等,耕地其实是越来越多的。
但是这些土地去了哪里?作为户部尚书的他非常清楚。但是他能说吗?
他说了,就是自绝于天下读书人,自绝于天下官员,自绝于天下乡绅。
就说他两袖清风的王鏊,名下土地都不下千亩!就这,王鏊在官员里还算是清廉的。
这让他,怎么说?
“王鏊,你可真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啊。啊?你们这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教化别人一套一套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点江山,连皇帝都要对你们处处退让。但是你扪心自问,你自己,有几分道德?”朱厚照说到最后,几乎是咆哮出来的。
“你们一个个脑满肠肥,把土地据为己有,把赋税不断的累加给百姓。你们的仁义道德呢?你们的胸怀天下呢?你们的造福百姓呢?啊?说!说呀,你怎么不说?”朱厚照愤怒的咆哮,不断的质问王鏊。
一字字,一句句,不断的冲击着王鏊的心灵。王鏊不断的颤抖,但是却始终一言不发。
“呵呵呵……现在不说话了?你们教导朕的时候不是挺能说的吗?你们让朕节俭,自己却奢靡无比。如果不是朕亲自出宫,还被你们蒙在鼓里。”朱厚照把自己这次出宫当成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