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五章 鹿鸣之宴(2 / 2)一蓑烟雨Z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震耳欲聋的敲鼓声有节律的从前面传来,觥筹交错的场面一静。

“去看看怎么回事?”王大人正在夹菜的手一顿,招过衙役,皱眉吩咐道。

举办鹿鸣宴的时候有人鸣冤?

衙役匆匆跑出去,很快又小跑着回来。

附在王大人耳边轻声道:“回大人,外面有个书生模样的人在击鸣冤鼓,说是有关于这次秋闱的事情,请大人现在明察秋毫。”

王大人一个头两个大:“书生?秋闱?”

每年都会有书生考试不利导致精神失常的,跑到衙门大闹一场。

他明白科举对这些书生们意味着什么,也知道十年寒窗苦读如果落榜会很难受,但也不能来破坏鹿鸣宴吧。

在宴席中投来的数道好奇目光中,王大人摆摆手:“先劝他离开,有什么事,等宴会结束后,再说也不迟。”

衙役领命出去。

《鹿鸣》之曲再次响起,众人重新拿起筷子。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王大人摔下筷子:“怎么回事?”

衙役连忙又往外跑,他也很奇怪,他刚刚已经将那个书生给赶走了,怎么又回来了。

安承易见状温声安抚道:“大人,也许击鼓之人,有十分要紧的事,也是迫不得已,您不要动怒。”

其他举人大多跟着附和。

就着解元的话头说,准没错。

一名少尹迟疑道:“大人,要不让下官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么急?”

王大人已经坐不住了,有人去处理这件事自然是好,便重重点头:“刘少尹去吧,本官也放心。”

王大人留下来继续主持鹿鸣宴,表面一副歌舞升平的样子,听着不断的击鼓声,每个人心情却各异。

王大人心脏突突的跳,有些烦躁。

刘少尹到衙门口时,见到的便是一个瘦弱的少年正奋力击打着鸣冤鼓。

~~~~~~~~~~~~~~~~~~~~~~~~~~~~~~~~~~~~~~~~~~~

学习时间:

关于乡试也就是秋闱的解释。

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考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鹿鸣宴这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

鹿鸣宴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请科举学子以“鹿“为主脯的宫廷御膳,用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鹿一直来被崇为仙兽,意象为难得之才;皇帝贵为天子,“鸣“意为天赐,故皇帝为东,才子为客的这一御膳被名为“鹿鸣宴“,意指天子觅才、重才之宴。又一说为,鹿与“禄“谐音,古人常以鹿来象征“禄“的含义,以此为升官发财的盼望,而新科入举乃是入“禄“之始。但由于古代人们自谦含蓄,并不愿将财富放在嘴边,因为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出入的,于是取了“鹿鸣“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古代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因乡试与殿试结束后会进行各自不同的宴会,所以有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的区别。

以上都来自于网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