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爱卿,此番进宫,亦是要谏朕?”建文帝说道。
“微臣不敢!”
两人闻得建文帝那平淡的话语中扑面而来的冰冷气息,匆忙说道。
齐泰和黄子澄虽然同样是读圣贤书出身,属于纯纯的文官集团一员,但他们的性格并不像方孝儒那样读书读坏了脑子,认为匡扶帝皇是自己当官的原因,而不是为当官而当官。
齐泰和黄子澄,就跟方孝儒不一样了,同样是读书人,但他们读书纯粹为的是货与帝王家,为的是手里的权力,故而建文帝并不认为两人会敢跟自己这个皇帝对着干。
那么事实也就很明显了,两人身为皇帝的亲信宠臣,刚好又是文官集团的一员,不管是为了自己在文人中的名声,还是为了保持在文官中的地位,两人都势必要硬着头皮进宫。
建文帝对这些所谓的文官真心是不爽。
在建文帝看来,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科学的,凡是讲求百花齐放才是硬道理,全社会都一门心思想着读书当官,除了读书当官之外的其他领域都是下三滥,有这种社会追求在,也不难怪明明历朝历代距离工业革命就只差临门一脚,但这临门一脚却硬是踢不下去。
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这个社会,所有有知识的人都一心当官,当了官之后呢,又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和权力的延续而坚决反对一切打破循例的进步。
建文帝本欲对文官们的劝谏留中不发,置之不理,反正文官随便叫,他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的建文帝,不在乎自己的未来历史地位和名气,文官们就奈何不了他。
当然,文官劝谏归劝谏,但如果劝谏不成而玩把戏、糜烂国事的话,建文帝手里的刀还是能砍人的,建文帝很明白一件事,从古至今,想当官的人从来都不缺,没了这个官总有那个官补上。
不过……
这样子被人污蔑,总觉得很不爽啊!
目视完成了劝谏任务的两人离开乾清宫,建文帝眉头皱了皱。
虽然说建文帝对于朝官们的劝谏和异议本欲置之不理,但这些知识分子,毕竟掌控着整个社会的话语权,任由他们私底下抹黑自己这个皇帝,这对自己的威严多少能够造成影响。
而且如果他们将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和问题都推到自己这个皇帝头上,那就更不好了。
可是管的话,除非是肉体毁灭,否则无论是廷杖还是罢官,显然都是在助涨读书人们说法的真实性,不得不说,这就是道德制衡的可怕啊!
就在这时,建文帝脑海中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不错的点子。
文官为什么总会势大?
无非就是它们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就是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产生的文人话语权。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读书人都十分注重名声,而名声从哪里来,就是通过掌控话语权的文人群体。
在这个话语权的影响下,掌控着社会运行体系的文人们有着相同的需求,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