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为了临时抱佛脚离去了,宫女太监们早早地就被留在殿外,殿中武皇后正和母亲商议如何处置武氏兄弟几人。
最初武皇后留着这几人不过是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引为助力,现在看来武氏四兄弟并不这么想。
外戚既不当用,那有与没有又有什么区别!
武皇后是果决之人,有了决定,当即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奏疏——皇后为表廉抑,请出武惟良等为远州刺史。
自己的麻烦解决了,儿子惹的祸就很好摆平了,只需让杨氏回府时把李弘悄悄带至行宫外的两人带回就行,杨氏自有手段将二人封口。作为皇后之母,杨氏又怎会是个简单的妇人。
至于武元爽,一贯贴心的皇后已经为他安排妥当,一到任上就会因罪流放他州,或因水土不服死在途中。
李弘并不清楚皇后的决定,他次日在皇帝面前《孝经都磕磕绊绊地没背完,好在后面的论经释义他表现的不错,得了几句称赞。
末了,皇帝还不忘叮嘱几句:“若是以后有臣子在你面前用典,你却一无所知,岂不是贻笑大方?”
几日之后,皇后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朝堂,命妇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诏并州妇人年十以上,各版授郡君……
期间,李弘并未再见到武元爽与武怀运,倒是见过一次周国公武元庆,阴沉着脸,摆明了生人勿进。
武家的事很快就被李弘抛在脑后,他跟在皇帝身后,亲眼看着大唐如何组织一场涉及数十万、乃至百万人的大战。
百济恃高丽之援,数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
皇帝在和大臣们商讨军略有时还会叫上李弘,他并不寄希望于小太子能学到多少,至少要让小太子知道他在做什么。
当年太宗皇帝就是这样手把手教着李治,而李治一如太宗皇帝当年所做的教着他的小太子。
事涉高丽,打肯定要打,平定高丽本就是太宗皇帝的遗愿,而百济正是高丽的羽翼。
李弘一直觉得自己很让人省心,通过舆图外加听到的消息,对这次战争有了些自己的判断。
百济的疆域大概在后世南棒的西偏南,东面就是此次求援的新罗了,再往北的北棒现在属于高丽。
从战略上来说,新罗对灭亡高丽的作用不容忽视。
李弘能看出的道理朝堂诸公如何看不出来?
皇帝在晋阳城西讲武后,下诏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以伐百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