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北望贝加尔,崇祯不好骗(1 / 2)湘中大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廷这边也是派出人手前去辽东,暗地里协商,于从文派人跟踪,但是到了辽东女真蓉盘上,不得不退出来。

皇太极知道刘元昭这边有不亚于明朝的锦衣卫的特殊部队,并且比他们的间谍卧底还厉害,所以皇太极开始了十分严格的户籍制度。

八旗制度是非常严明的军事组织制度,有很高的动员能力,于是皇太极命令八旗上下清点人员,就是家里几个包衣奴才,也要具体落实,登记造册。

如此既可以防备刘元昭的特殊部队,同时还可以知道其他贝勒的实力,而且还可以清楚八旗的具体底蕴,可谓是一举三得。

所以,就连来参与会谈的明廷使者也是互相验证之后才得以进入辽东,连那些跟随的奴仆,护卫都要验证。

凡是没法证明身份的都会送去山海关关押起来,让明廷这边的人去查探户籍。

安全用过的人才可以前往盛京与皇太极谈牛

因此,一路追随的特战队员不得不放弃任务,返回京城向于从文明此事。

于从文于是再次向刘元昭这边送去书信,希望刘元昭可以派出人手向女真人那边开始渗透。

随后便布置人手监视京城各门,等候商谈使者回来。

时间已经是六月底了,土谢图汗部也已经平定,制度与察哈尔部相同。不少反对派已经被清理,从锦衣卫里培养出的当地安全密卫也已经成型。

这些密卫或许是普通牧民,或许是军户骑兵,亦或者是管理阶层,不管是队里,乡里还是镇里,简直是无死角监视。

刘元昭停留在乌兰巴托的时间很长,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到了土谢图汗部的北端,并且跨界去看了看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湖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2015年,最深处达1637米2015年,是世界第一深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

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曾为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清朝曾短期控制该地,贝加尔湖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力亚特人口居多。

贝加尔湖影西伯利亚明珠”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贝加尔湖登录为世界自然遗产。

贝加尔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河川注入,汇水面积为557万平方千米。

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湖中有27个岛,因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湖中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着名的有贝加尔海豹、凹目白鲑、奥木尔鱼、鲨鱼等。

该湖是西伯利亚的重要渔场,对该地区气候有较大影响。

不过现在是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布里亚特人,蒙古饶一支,属黄种人西伯利亚类型,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也叫布拉特人。

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现代的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饶远祖可追溯为新石器时代就已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的居民。

根据蒙古秘史,布里亚特人是术赤降服的一林木中百姓部落,名为“不里牙惕”。据史料记载,1207年,成吉思汗命儿子术赤率军西征,布里亚特部遂成部属。到蒙古帝国时代,被蒙古化,蒙古语。

刘元昭到贝加尔湖,身边的蒙古人道:“这几年,最北方的罗刹人正在南下,与不里牙惕部交战。

一开始,罗刹人是向车臣汗部和我们土谢图汗部动手,但是衮布和车臣汗曾向罗刹人抗议此事,罗刹人就停手了。

现在罗刹人正与不里牙惕部因为这北海而在交战,有不少战败的部落牧民往我们这边迁徙。”

刘元昭一怔,罗刹人?那就是沙俄人,这个时候的沙俄已经崛起,正在扩充势力。

自己在这北方,难免要和罗刹人起冲突。

而这个蒙古人的事情确有其事。

万历三十四年,俄国人便侵入巴拉宾草原,此后数十年间,从塔拉地区到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流域。

沙俄人一次次的蚕食鲸吞,在各处要害建立城堡,并不断派出使团到蒙古各部游,企图劝他们归顺俄国,同时还四处收集蒙古各部及明朝的情报。

万历四十七年,俄国人建立了叶尼塞斯克。

崇祯元年,又建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此后两个入侵方向,向南,还有向东。

南向的漠北草原为额鲁特部与喀尔喀蒙古居住,各部人口众多,对沙俄种种意图怀有强烈的抵触。

喀尔喀蒙古所属的土谢图汗、车臣汗二部首领,还曾多次派冉莫斯科交涉,沙俄的南下意图受阻,便将目标朝向东面。

从崇祯四年起打得难分难解,约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会被完全压服,臣服于俄国,部分布利亚特人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

崇祯十一年,俄国人建立了雅库茨克督军府,哥萨克征服勒拿河周边大片地区,又在贝加尔湖之西建了伊尔库茨克,在湖的四面强占牧场,建立堡寨,并与驻牧贝加尔湖以东的布利亚特蒙古各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经过这二十五年的惨烈抗争,布里亚特人最终还是被完全压服,臣服于沙俄。

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国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