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监官与谏官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
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
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
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
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
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
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
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
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
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
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
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
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
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
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
学官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
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
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
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
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
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
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
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
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
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
地方长官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
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
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
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
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
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纵观一省军政。
清朝于明朝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