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离开前逻辑的襁褓(1 / 2)恒星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逻辑紊乱的世界,人类认知方式的发展将会多么艰难。

在前世那种没有巫术,也没有明显非逻辑事物的世界,人们依然在为世界的本质是唯心还是唯物争论不休。认识论经历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艰难过程。直到二十世纪,才将科学哲学体系建立起来以可证实性为问题的意义标准,只研究可观测的现象。从而将那些纠缠人类数千年又根本无法证明无法解答的形而上的问题,彻底排除到了讨论对象之外。

科学与迷信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在于认知世界的方式。也许偶然间掌握某种规律和原理并不困难,但想要形成系统而严谨的认知方式,则需要更加精密的思辨。

那么在这个世界呢?巫术会真实生效,意图可以干扰现实。又在存在大量非逻辑事物。可以说到处都是能让人类认知坠入错乱深渊的陷阱。但是在这种前提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却依然孕育出了建立在证明和证伪基础上的认知方式。对此,柯林只能惊叹于人类理性之强韧。

如果不是出生在这里并且亲眼所见,柯林一定会认为:这种世界的智慧生物恐怕将永远停留于非理性时代。如果巫术真实存在,祭司们也许也将永远拥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在这之前,大量存在非逻辑的事物将让人类无法走出前逻辑的原始思维,也许就连文明都难以萌芽,科学则是更遥遥无期的存在了。

但它确实出现了,而且因为环境严苛而成长得异常健壮。前世地球的科学哲学因为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而成为独立学科。而在这个世界,科学哲学伴随着经典物理的诞生同时出现,因为这个世界的“科学”必须在一开始就严格敲定讨论的对象。这个对象一开始被定义为“物质性的问题”,如今则延伸到了“有可证伪性的事物”。安赫同盟的“艾萨克牛顿”竟然只是一个死于新历513年的小人物。历史对他的记录极少,除了名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生平。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安赫学界,在灵素和镜像之后发生的问题几乎是无关紧要的。但正是这个“小人物”,建立了经典物理大厦的基础。但他和牛顿的不同之处在于,直到最后他也没有声称不可言叙述者就是他那些力学定律的“第一推动力”,因为他谦卑地认为:

“那不是我能有资格去讨论的问题。”

没有人想到,从这种不起眼的谦卑中步入成熟的认识方法,最终会主宰如今的安赫学界。

也许从初代圣王的答案中,就留下了某种理性的种子:不要将任何一个答案视为绝对的真相,那也可能只是真相的影子。而人类能够接近真相的前提,就是允许和承认谬误的存在。

所以相对于教士们而言,大部分学者在面对“第一因和第二因”等问题时显得从容了许多。既然这个问题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那他们就没有必要去勉强解答。

毕竟他们允许某个假设最终是错误的。同时只要这个假设还没有被证伪,也就依然具有可借鉴性。

但是对于宗教化了的诸教团而言,灵素去向这个问题就显得致命了许多。万一圣王留下的宇宙模型被证明是错误的呢?那么诸教团的合法性似乎也会跟着遭到动摇。他们想让自己纂取权威,就必须将圣王塑造成权威。结果经过上千年的神化,那个从一开始就在说自己只是在盲人摸象的人,反而成为了最不能犯错的人。

在圣王生前的一言一行中,如今已经滋生出了茫茫多的教义。各个教派为其中的无聊细节争论不休,甚至为圣王加冕时穿了几层仪服的不同见解而分裂。所以面对圣王可能的错误,哪怕这仅仅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可能,他们也必须要去做出解释。

也有些教士将这称为启发,现代物理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