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就有剪不断的土地情结。我说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虽然他也曾经闯荡过新疆,也曾经试图在土地之外的世界作一些努力,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土地,让他的一生有了些许亮丽的色彩。
父亲是随共和国成立而出生的那一代人,这一代人目睹和经历了新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和经济灾难,和随后的特殊年代,当然他们也体验了改革开放的甘甜与辛酸。他们这一个群体是见证中国建立和发展历程的一代人,这一代人为新中国作出了种种努力和探索,包括默默生存默默经营土地。
作为农民的父亲,童年和青年时期可以说是充满坎坷和不幸的。抛却农民本身的贫穷和艰难不谈,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自然和人为的灾难,对于他来讲,已经是太多太沉重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虽然从来没有一次地谈起过他童年的艰辛与困苦,可是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我还是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
这种艰辛与困苦直接造成了父亲企图通过读书来摆脱土地的失败——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父亲只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初中只读了一半,就因为饥饿而被迫辍学了。
有一次父亲喝得有些醉意,才听他说起,他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早上在家里喝一碗可以照出人影的稀饭,然后拿着拳头大小的红薯面窝窝头,走七八里地去上学。走在半路,有时候实在饿的不行了,就走到路边的沟里躺一会,稍微恢复了一点体力之后,再爬起来继续赶路,有时候要歇好几次才能到学校,但是再饿那个窝窝头也不能动,因为那是午饭。再后来,连每天一个窝窝头都没有办法保证了,也就没有办法再坚持下去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做过好多好多事,他写的一手好字,做过公社共青团书记,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青年党员。70年代带领全镇一万多民工在泗洪县扒河,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为了乡亲们的利益而为民请命,犯了错误,被撤销了职务和党员的资格。
从此后,父亲就待在了这几亩地,在那里打磨着自己的青春,也许在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和土地的不解之缘。他说也许自己这辈子只有和土地打交道的命,父亲在说这些话时充满了无奈。我清楚他心里的苦楚,却没有说过什么安慰他的话。在我看来,即便是种地,父亲也并没有获得他所期待的那种成功。春去秋来,父亲在自己的土地上年年播种着,收获着,辛劳的成果是一袋袋不会说话的粮食。
因为谨记父亲的教诲,所以我经常反省自己,要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完美的人。于谦说得好“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我除了保持学习的热情外,再就是找各种兼职,一为了赚点钱,二是为了管理自己内向的性格。
那个时候兼职的机会少之又少,不过就是凌晨三四点钟早起去居民楼送个奶啊,每一瓶奶提个两分钱,或者去校办工厂干点零活,要不就是去交警队做个志愿者啥的。大学的几年里,我一直积极的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从能干活,到会干活,从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到看人点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拍领导马屁,会喝酒抽烟,慢慢的,一步步的坐上了学生会副ZX一职。这些事不但锻炼了我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让我认识到了现实生活远比书本知识更复杂,丰富,更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智。
所以在这七天的实习中,我遇到问题就开口去问,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无论他是白领还是工人,我都敞开笑脸,热情请教,真心的希望人家能够教我一点半星。教了,咱感恩不尽,不教,咱继续求索,不过还好明天就要去办公室迎接新的挑战了。
到了办公室后,就只有六天了,马上就要过年了。车间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因为过年要放假,为了不影响假期中间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客户都要在年前把很多事提前处理完毕,这样才能腾出时间过个好年啊!
听说许主管过几天就要回东北老家过年去了,年后正月初十才会回来,所以在他离开的这半个月里,我是营业部唯一的成员,要独立承担起整个营业部的工作。因此,这几天我也在紧张的跟着许主管学习怎么下单,怎么跟进,怎么出货等,出了问题怎么解决。不过幸好的是,之前7天实习,让我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虽然有些一知半解,但是只要许主管一提,我马上就能反应过来,再加上稍微一动脑子,琢磨琢磨,就可以迅速对上号,因此许主管还是比较满意的。
许主管今年31岁了,听说他这次回去老家,一是为了过年,二是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相亲,他家里人给他介绍一个本族的姑娘。成贤的前一任厂长叫姜再熙,后来跳槽去了东莞清溪镇的新冠电子厂(韩国大宇)做总经理,许德勇就是当年姜再熙招进来的,两人当年辛辛苦苦,尽心尽力,把工厂从10来个人的小作坊干成了今天的这个中等规模,在这期间,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后来姜再熙跳槽了,可是两人的关系一直还保持的不错。
前几天姜再熙听说许德勇要回老家相亲了,再说,许德勇也都31岁了,个人问题早该有个着落了,作为老上级,老朋友,老同事,当然要帮他一把,为他助力。姜再熙就非常大方的送了许德勇一部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价值4000多元吧。那是相当牛X的东西,因为许德勇是鲜族人,所以他的工资比其他主管要高200块,达到2000块,即使如此这样一款手机也要他两个多月的工资。
那个时候还是传呼机大行其道的年代,一部摩托罗拉的汉显的传呼机都要将近两千元,我上大学时候班里只有三部:官二代焱哥,彭城矿务局的子弟胜尧,家里跑长途客车的师伟。其他同学还有几部数字传呼机。传呼机的使用,需要先配一张小卡片,每个姓氏都有固定的数字代替,一些固定用语也用数字代替,譬如:112,32,075587208017,其中11就是指张姓,2指女姓,32对应:请回电话,连起来就是:张女士请你回电话:0755-87208017。
我记得当时我们班第一个拥有传呼机的人就是师伟,说到师伟兄,要多说两句。我记得刚入学时,体检,当时我排在他前面。当时校医报出我的体检数字是身高173厘米,体重54公斤,偏瘦啊。但是轮到师伟时,他的体检数字是身高183厘米,体重172公斤。没错,体重是172公斤,当时被我们惊为天人啊,每年的学校拔河比赛,师伟兄都是站在最后,把绳子缠在腰上,充当定海神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