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一枪,是刘民强打的。
刘民强在马鬐山休整完毕后,带着队伍继续在沂蒙山套里和日本鬼子打游击。
通过与黑姑那段时间的切磋,刘民强完全理解了黑姑那句“打狼别叫狼咬着”的话,要打就打它的软肋,不是针锋相对的那种打法,那种打法是在力量胜于对方的时候是可以的,但在力量悬殊的时候,只能巧打智取。无论怎么打,首要的条件,不要去拼血本,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莽汉做法要不得。再一个,就是弟兄们的性命同样是宝贵的。要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更多的敌人,才是根本。说到家,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一对一的征地战和硬碰硬的打法,尽量少去做,除非是遇到了狭路相逢,方可以来一个勇者胜。一般这样的情况很少遇到。虽然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但要是用这种游击战术去打的话,大部分的主动权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了这种指导思想,从马鬐山出来后,刘民强就注意避开鬼子大部队的锋芒,专门寻找小股鬼子进行打击,在打击过程中,又本着速战速决的原则,等到鬼子的援军到来时,他们早已消失在茫茫群山之中了。
同时,他也加大了征兵力度,吸纳一些头脑灵活的沂蒙山区青年参加队伍。这些当地出生的青年,对当地的地形十分熟悉,不仅调整了队伍结构,还成了他手中的活地图,从此改变了过去人生地不熟、行军靠地图的被动局面,这样一来,再去对付小鬼子就变得十分游刃有余了。这样,离自己打造一支轻骑兵的愿望就不远了。
出了马鬐山第一场战斗,就是在关山沟方向。那天,一小队鬼子和一小队皇协军押着六大马车抢来的粮食往炮楼里送时,被刘民强遇上了。绕到前面打了一个小埋伏,一举消灭了所有小鬼子,缴获了一宗粮食和武器,解决了队伍粮食不足。
小试成功,让刘民强十分高兴,这应该就是古人常说的,进什么山,就砍什么柴吧?因地制宜,适应战争,才是胜利惟一的出路。原来这样小型战斗,都不戏去总结的。但这次不一样,这是出山后第一次转变式的战斗。大家一总结,便都说这种小战斗,伤亡少甚至为零,收获大,还不断地鼓舞士气。这叫什么,这叫小口吃饭香啊。怪不得黑姑队伍里个个士气高涨,原来根本奥妙在这里啊。
于是,他带领着队伍驰骋在八百里沂蒙群山里,专门打击消灭小股日本鬼子,每次都是十分顺利地得手。一时间,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不敢再派出小队出来扫荡了。
鬼子学精明了,一般不出动,出动的话,就是大队人马。这样的话,刘民强也用黑姑的算账法,即是减法。鬼子是越打越少,不会越打越多的。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反正这山山沟沟咱们都熟悉,小鬼子不熟悉,追着追着就会迷路。在鬼子迷路的时候,再狠打他一下,最好打疼他。以后,就不敢再追了。
于是,刘民强遇到鬼子大队时,大都是先占有力地形,打鬼子的埋伏,对着大队鬼子一齐开火。一阵瓢泼一样的子弹下去,鬼子伤亡近半,待鬼子回过头来时,这边的刘民强已经带着队伍开始撤退了。气得鬼子指挥官像一头叫驴样哇啦哇啦直叫唤,想追击,又怕在深山老林里中了埋伏,只好忍气吞声地收拾尸体回老窝里去了。
针对一个地方的鬼子,连续袭击两三次后,就明显地感觉到鬼子人数少了。小日本国家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兵员及时补充。于是,刘明强便把这笔账给算得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了。这样一来,他自己算明白了,再和下面的王忠才等几个排长算明白了,排长们紧接着就和士兵们手把手地算个清清楚楚。让每个士兵都心知肚明,看到希望,人人都有盼头,打起仗来都十分自信,个个如猛虎下山一样勇猛无比。
这次遇到地瓜,是他路过这里,准备去打击一队鬼子兵。本来不想跟这几个便衣队较真,他担心灭了便衣队,会走漏了风声,影响了这次行动。当看见便衣队五花大绑着两个人时,刘民强不禁举起望远镜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这个两人不是别人,而是地瓜和三虎。
这是怎么回事?地瓜和三虎落到便衣队的手里,那么黑姑呢?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一连串的问题,让刘民强来不及仔细考虑,便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马上伏击便衣队。
便衣队这几个人,对刘民强来说,真不够打牙祭的。但是,幸亏他们及时出手,救了地瓜和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