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45.帝国盛世(全书完)(1 / 2)猪哥老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间一晃到了大华十年。

在这十年时间里,大华的整体实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繁荣、百姓安康,新朝已经得到了全国百姓的真诚拥戴,根基已成。

大华六年的时候,西藏宣布臣服大华,朝鲜也正式成为大华的一个行省,华夏核心区域基本奠定。

在西域,大华挫败了俄罗斯人东进的企图,将辽阔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划为自己的领土,没有一个国家敢提出质疑。

日本在大华的连番打压之下,德川幕府已经日薄西山,威信尽失,叫嚣着归附大华的日本百姓和大名比比皆是。

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强大的武力,大华在日本建立了多个殖民据点,而且这些殖民据点的面积还在不断的扩大。

虽然德川幕府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百姓进入殖民地,但是殖民地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众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使得日本百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逃进殖民地。

只要进入殖民地,就意味着能够有一份填饱肚子的工作,运气好的话还能一举脱贫致富,重获新生。比起在幕府和各个大名底下艰难求生,殖民地无疑就是天堂。

更何况殖民地的大华官府竟然免费让治下的日本孩子上学,虽然学的都是汉文和汉语,但是对于普通的日本百姓来说这就是天大的恩惠。

日本的百姓不懂什么是文化灭绝,反正在幕府和大名的统治之下他们犹如牲畜一般,更不用说读书识字了。是大华人让他们第一次吃上了饱饭,还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官老爷们是不是日本人已经不重要了。

大华还将大批的日本人源源不断的送到南洋新领地上开荒拓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虽然去南洋开荒死亡率有点高,但是优厚的待遇及条件依然让日本人趋之若鹜。

能够从身无分文到拥有上百亩土地,足以让那些赤贫的日本人甘愿冒水土不服的风险。

比起那些南洋土著,日本人无疑更加容易被转化成汉人。而且日本人比那些南洋土著更加顺服和吃苦耐劳,是非常受统治者欢迎的优质劳动力。

日本人长期受汉文化熏陶,虽然汉文化在日本本土发展的有些变样,但是根子上依然没变,也使得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成为一个汉人。

加上日本人历来以强者为尊,而大华无疑是东亚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强王者,所以很多日本人都以被大华汉化为荣,根本没有失去民族特性的悲哀。

在这场争夺民心的战争中,虽然大华是外来民族,但是完全吊打日本本土的统治者们。

无论是大华还是日本有识之士,都预言不出十年,日本就会像朝鲜一样成为大华的正式领土。

朝鲜的经验是完全可以复制的,百姓们只看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不是本族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学汉字、说汉话、当汉人,是如今大华周边所有其他民族百姓共同的心愿。如果不是周边那些小国家的君主和权贵们拼死抵抗,百姓们早就欢天喜地的加入大华的幸福大家庭了。

不光是南洋的土著们,从欧洲过来的殖民者们也在大华的强大攻势之下节节败退。

西班牙人自从失去菲律宾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报复并夺回失地,甚至不惜从遥远的西班牙本土和美洲殖民地调过来数十艘战舰,联合无路可退的荷兰人向大华发起了进攻。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西班牙和荷兰联合舰队被大华的南洋舰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艘战舰逃脱,彻底失去了翻盘的希望。

这一战的影响是深远的。

大华在战后全面肃清了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南洋的所有殖民地,将整个南洋都纳入了统治范围。

除了正常来南洋做生意的欧洲人,欧洲人在南洋没有一块赖以发展的殖民地。

在这一战中,大华俘虏了大量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

正是凭借着这些俘虏,大华打通了前往美洲和非洲的航线,航海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大华将触角伸到了美洲。

大华的海军按照鲁若麟的指示将落脚点选在了北美太平洋沿岸,那里基本上没有欧洲人涉足。因为地理原因,欧洲人在北美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在原本的历史中,太平洋沿岸还是美国人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时候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现在的北美太平洋沿岸是印第安土著人的天下,在美洲其他地方被殖民者逼得无法生存下去的印第安人纷纷跑到这里苟延残喘。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这些印第安土著依然逃不过被屠杀的命运,但是大华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与残忍的西方殖民者相比,大华人无疑要仁慈得多。

大华人通过沟通交流,并且以物资交换的方式,很快就得到印第安土著的信任。加上大华人与印第安土著都是黄色人种,天然就比西方白人多了那么一丝亲近感。

大华的殖民与西方人完全不同,更加注重同化的作用,而且也非常的有耐心。只有真正顽冥不化的人才会深切感受大华的霹雳手段。

往来一趟大华和北方实在不容易,虽然有夏威夷群岛作为中转站,但是依然危险重重,所以借助当地的人力资源原本就是大华制定好的目标。

而印第安土著人其实也并没有吃亏。大华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还有先进的文明。更重要的是,大华愿意为他们提供保护,免受西方白人的屠杀,前提是接收大华的统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