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晋商,查抄他们的财富早在安国军的计划中,最终的成果也很惊人。
除了数量庞大的金银,同时被抄没的还有大量的店铺、住宅、农田、山林等不动产。有了这些财产,安国军在北方的军费短期内已经不用愁了。
局势到了这一步,鲁若麟已经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只要按部就班,即使局部出现小的失误,也不会影响安国军统一天下的进程。
现在朝中要求朱慈烺禅位的呼声高涨,朱明皇朝已经被大部分人抛弃,大家都希望鲁若麟能够尽快建立新朝。
鲁若麟在思虑再三之后,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埋葬掉腐朽的大明朝了。
钱谦益已经彻底丢掉了节操,指挥底下的马仔上书朱慈烺要他顺应大势,主动禅位。
朱慈烺面对这种局面悲从心中来,但是又无力阻止,也有可能明白大明朝无力回天,心灰意冷之下下达了禅位诏书。
三请三让的老把戏过后,鲁若麟才“勉为其难”的接下诏书,开始准备登基。
在礼部挑选的一个黄道吉日,鲁若麟正式登基为帝,昭告天下,改国号为“华”,依然定都南京,大明王朝正式寿终正寝。
朱慈烺被封为延明公,暂时于南京安置李雪晴为皇后,张淑兰恢复本名张光瑶,封贵妃,雪梅封淑妃。
至于万众瞩目的太子位置,鲁若麟并没有确立,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留到以后再决定。
在登基的同时,鲁若麟自然要大封群臣,特别是那些常年跟随自己的老部下们。
王大海封齐国公,为诸公之首孙富贵封燕国公、金大正为韩国公、朴正焕为辽国公。
除了自己的亲信,鲁若麟还封郑芝龙为闽国公、祖大寿为蓟国公、杨国柱为代国公,算是为这些盟友们给出了一个承诺。
其他文臣武将们,鲁若麟也都做了安排,基本算是皆大欢喜的局面,除了前朝勋贵们。
随着新朝勋贵们崛起,前朝勋贵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特别是大明的那些宗室,除了朱慈烺三兄弟获得了爵位之外,其他人一夜之间都沦为平民百姓。
南方旧勋贵的领军人物魏国公府不但失去了爵位,还被揭发出了诸多罪行,核心成员论罪下狱,家产也被查抄,彻底的烟消云散。
登基为帝的鲁若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大刀阔斧实行自己的改革,首先一个就是从自己身边开始。
鲁若麟诏令天下,皇宫不再招收新太监,现有的太监愿意继续为皇家做事的可以留下来,不愿意的发放遣散费出宫自谋生路。并且明确太监今后只从事皇室的服务工作,不再参与国家政事。
对于皇宫的侍女们,也不再终生禁锢于宫墙,采取招聘制度,服务到一定年限之后可以自行离开。
不仅如此,鲁若麟还大大裁减了皇宫里的服务人员数量,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
鲁若麟针对皇宫的改革受到了朝中大臣及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和赞誉,高呼鲁若麟为圣人明君。
对于朝廷机构,鲁若麟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细化出了诸多管理部门,并赋予他们实权,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和控制。
内阁制度在目前来看还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在具体的人选和权力上鲁若麟进行了调整。
鲁若麟第一次在内阁人选上实行了选举制,将内阁首辅的推举权交给了朝中大臣。
首辅在选出并得到鲁若麟的认可后,可以提名五名内阁大臣,通过朝中大多数大臣以及鲁若麟的认可后就可上任,大大增加了首辅的人事权,也确保了内阁可以贯彻首辅的意志,避免内耗。
其中一名内阁大臣固定由军方首脑担任,确保军方在国家大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明确首辅的任期为五年,最多可连任一届,非重大罪行和错误不用去职。同时鲁若麟赋予了内阁在一般政事上的最终裁决权,不用事事上秉皇帝裁决。
这个办法一出来之后,顿时让朝中大臣们热血沸腾,从古至今还没有那个皇帝赋予臣子如此大的权力,臣子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一旦这个制度确立,任何想要推翻这个制度的人都会是全体官员们的敌人。毕竟在这个制度下,人人都有机会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而且首辅的任职期限也确保不会有人长期把持朝政改天换地。
即使在任的首辅无法胜任工作,上有皇帝在,下有等着上位的新人,容错的机率变得更大了。
一时之间朝中大臣对鲁若麟的拥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第一任内阁首辅的竞选中,陈新甲以无可争议的多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以当选为大华帝国的第一任首辅。
除了陈新甲的能力确实比较强之外,鲁若麟的意志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大臣们都知道陈新甲是鲁若麟认可的人,他们还不熟悉这个新的选举规则,也没有胆量与如日中天的鲁若麟相抗衡,选一个鲁若麟中意的人是最稳妥的办法。
陈新甲终于得偿所愿,可以一展胸中报复,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陈新甲在上任首辅之后,推举了五位内阁大臣,其中一位是军方大将,齐国公王大海,这个无可争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还有一位是远在朝鲜的崔永建,以及鲁若麟的亲信吴朝杰。
崔永建资历实在太老,加上安定朝鲜的巨大功劳,虽然是朝鲜人的身份,依然得以入阁。
吴朝杰虽然资历差了一些,但是能力并不差,加上鲁若麟亲信的身份,勉强得到了朝臣们的点头。
剩下的两席阁老位置,陈新甲留给了前朝旧臣们。
前朝旧臣作为朝中的一大势力,肯定不能无视他们的需求,也需要做必要的安抚。毕竟鲁若麟的根基有限,启用前朝旧臣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