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脍炙人口的五律《饮酒》让老陶头从一介隐退的小吏跻身千古大儒。不过影响力更大的自然还是《桃花源记》,寥寥数百字便让他足以比肩苏东坡!
大丈夫在世能成为立身、立德、立言的“三立完人”足以慰平生,然而谁也不知道老陶头还有个心事。
当初找到八百里桃源洞天全凭一本《五岳真形图》,说是天下名山大川,福地洞天均是通过千孔万窍连接。自己小试牛刀一把,居然误打误撞真的找到了一处福地洞天。
不但自己在这八百里洞天修成大神,《桃花源记》更是脍炙人口。然而仔细想来,这里面其实颇多遗憾。
首先是他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完全被曲解!毕竟自己的探索是浅尝辄止,他原本是期待通过这篇奇文激发世人对秘境的探索。
然而经过一些蠢才的穿凿附会,后世子孙曲解了老陶头的良苦用心。《桃花源记》竟被解读为陶渊明官场不得志,所以用乌托邦式的桃源来抒发内心的愤懑。
一篇趣味横生的探幽奇文居然与《饮酒》一样被认为是“酒后发发牢骚“,这下就尴尬了……
时光一天天过去,五柳先生在东篱境也呆烦了。闲暇之余,他偶尔想起一些事情会毛骨悚然:
这里究竟是一处福地洞天,还是圈禁自己的牢笼?所谓福地洞天和阴曹地府有啥区别?不都是驱魂渡鬼的吗?
老刘头如同“黑白无常”似的出去勾魂,自己如同阎罗王似的坐镇十殿。每个小鬼最终的归宿掌握在老祖宗手上,如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
老陶头倒不是自己吓唬自己,而是想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究竟自己是跌入了一场幻境,还是开启了一片新洞天?
五柳先生原本是个积极入世之人。他笔下“鸡犬之声相闻”的桃花源是一个大美共和之地,绝非苟且藏身,消极避世的地方!他绝不期待后人的想象力停步于此,更不期待《桃花源记》成为秘境探索的千古绝唱。
纯粹的文人有个共同的缺点——死心眼!然而这同时也是他们共同的优点。他们坚信天道可悟,不愿意成为思想的奴隶,说白了就是“我的命运我做主”!
他们宁可像盘古大神那样身形俱灭,也不愿意做“怒触不周山而死”的共工。因为同样是死,好歹老子要当一回创始大神!
这种高远的境界可不是一般的小文人可以理解,“朝闻道,夕可死”都不足以颂扬这种伟大的理想。
老陶头气定神闲地背手垂立船头,船行至水深之处依旧波澜不惊。一个被千古迷雾锁定的秘境即将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