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回 豢龙院(2 / 2)牧龙子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且说黄巢要杀传能,传能说:“主公饶命,我说投降乃是金蝉脱壳之计。”

黄巢说:“你且讲来。”

传能说:“此时如果朝廷得到我们将要撤兵的消息,必会下令追击。各节度使等到我们撤退时,也乐得追杀,以立战功,沿道州县也会趁机截杀,那时我义军处境岂不危矣。”

黄巢将剑还鞘,说:“你说的有理。计将安出?”

传能说:“天平军节度使朱宣是兵变夺权,此时急于向昏君立功,不如向他投降。其他节度使听说我们正在招安,必会按兵不动,观看形势。”

黄巢与众将商议,命傅道昭为特使,到朱宣帐中请降,命毕师铎带三百人留在城中,诈称义军大队。

傅道昭为人精明,善于口才,果然让朱宣中计,朱宣向朝廷上奏章,说黄巢愿降之事。

王铎等各路兵马巴不得不打仗,见黄巢要投降,也乐得不出兵。

朱宣奏章到了长安,唐僖宗大喜,也不顾大臣中的反对意见,下诏封黄巢为右卫将军。

朱宣高高兴兴来到阳翟,发现义军早已撤走,傅道昭、毕师铎也不知去向。

黄巢此时带领义军已到了江州浔阳,在山中扎下营寨,黄巢带众将去勘探地势,见长江浩浩汤汤,苦无舟船可过。

正在发愁,有人报柳彦随求见,黄巢惊喜非常,将柳彦随唤来。

……

原来抚州城外,柳彦璋被马镫缠住脚,马惊走,柳彦随追去三十里,才追上,彦璋只是重伤,柳彦随将他带到老乡家,隐姓埋名,治好了伤。

二人听说这路义军全军覆没,无颜去见黄巢,信马由缰四处游荡,在一个叫湓浦的地方遇到一伙水贼,要打劫二人,反被柳彦随将头目打死,收了其余水贼,占据了湓浦,如今也有战舰百余只。

黄巢大喜,不追究柳氏兄弟过失,用战舰将一万义军全部渡过长江,又令二柳继续经营水军,与义军互相策应。

黄巢过了长江,中原兵患得到舒解。黄巢带兵杀入浙东,孟绝海、邓天王、葛从周也向杭州进军,寇略两浙州县,人心慌慌。

这一日黄巢带兵已进入杭州界内,在州县中劫掠。

杭州乃是鱼米之乡,太平日久,刺史董昌自知城中兵将难以抵挡黄巢,于是闭城不出,不敢狙击。

董昌命手下募兵使在城中繁华处挂出招贤榜,招募豪杰为将。

灵隐寺边有一地方名叫武林(原灵隐寺一带有虎,叫虎林,后来讹称武林),城中人商贸多在此处,榜文便张贴在此,挂出多日,无人揭榜。

这一日,有个大汉从临安挑着捕捞的鱼到武林来卖。

有几个年轻妇人正在哄小孩玩耍,小孩啼哭不止,这大汉便朝他们看了一眼。小孩子见到大汉,立即停止哭声,妇人看到大汉,急忙把孩子紧紧报到怀中,返回家中,将大门紧闭。

原来这大汉奇丑无比,临安人就用他来给小孩子止啼,这大汉也习以为常,不以为意。

大汉看到榜文,轻声念道:

“晓谕杭州军民人等,无论士农工商、甚至贼盗,有能退巢贼者,封五品武官,不愿为官者,赏金五百两。另,如不能退贼,死伤者后果自负,官府不予抚恤。”上盖刺史大印

。大汉哈哈大笑,说“富贵来了”,伸手将榜文揭下。

看榜的小卒将这大汉带到刺史府,董昌见此人,吓了一跳。见此人

身高有丈余,眼竖睁豹目;远看如鬼魅,近看像魍魉;愁坏吴道子,甩笔不能描;相貌虽丑恶,隐隐有王气。

董昌问:“你是何人?”

大汉说:“我乃临安人士,名叫钱镠,打渔为生,自幼也学些文武。如今黄巢骚扰杭州城,我愿退贼。”

钱镠正是小醒龙转世,他是后来十国中吴越国的创建者,此处略作交代。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石镜乡钱垄坞人,其父名叫钱宽,打鱼为生,其母水邱氏生他时,家中红光炫目且闻兵马之声,钱宽见其貌丑,认为他是为不祥之物,欲投之于井,幸被祖母阿婆留住,取名就叫“婆留”,等到长大,改名为钱镠。

临安里中有大树,钱镠幼时与群儿树下嬉戏,钱镠坐大石上,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

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明以捕鱼为业,阴以贩盐为盗。

董昌说:“我给你五百兵去退黄巢可好。”

钱镠听说黄巢有一万人,心中暗骂刺史不厚道,五百人怎能抵挡万人,不过也不能让他小瞧,于是答道:“刺史大人,我只要二十人足矣。”

董昌大喜,挑选了二十名精装士卒,又给钱镠一套上等盔甲,牵来一匹精壮大青马。钱镠又选了一杆大枪带领二十骑出城去找黄巢。

城中人议论纷纷,有的说钱镠二十一人是以卵击石,必死无疑;有的说,黄巢、钱镠都是长相奇特的人,都是丑的被父亲丢弃的人,奇人相逢,胜负不可料。

究竟钱镠能否战胜黄巢,且看下文分解。

牧龙子言:这回书借助老苍头和罗公远之口叙述龙的来历。

罗公远原名罗思远,史书中有记载,《新唐书》中说:罗思远,能自隐。帝(唐玄宗)学,不肯尽其术,试自隐,常馀衣带,及思远共试,则验。厚锡金帛,然卒不得。帝怒,裹以幞,压杀之。数日,有中使者自蜀还,逢思远驾而西,笑曰:“上为戏何虐也!”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不是唐玄宗荒唐就是记史写史的荒唐。

陈抟在本书也会出现,赤须龙也会转世成赵匡胤,二人以华山打赌。

关于临安地名的由来,有人说是南宋建都时所取,有“临时苟安”之意。实际上,临安地方自西晋太康就已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