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快马加鞭,午后的官道上行人稀少,用了比平时略快的时间就到了目的地。
到了之后,朱高煦并没去训练场,而是去了相邻的临时军工厂,这里经过紧急培训的工匠,拿着更精确的各类工具,早已开始了正式的生产。
得益于他们原有的能力,加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并不需要他们去掌握所有部件的生产工艺,每个人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就行。迅速的形成了生产力,而且效率也是提高了许多,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生产管理的巨大进步。
虽然临时军工厂的人数扩大了近十倍,但是这产量并没有同比例的提高到十倍,因为之前匠作坊生产的时候,直接就是使用的最好的材料,那可都是王府库存的百炼精钢,而现在只能是内部自行生产。
一方面便宜好多,另一方面要多少有多少,外界那些能够勉强达到标准的材料,不仅价格贵,而且还不能够保证产量,综合考虑当然是自行生产来的合算。
还好当时匠作坊的工匠们,多多少少的都受到了系统的影响加成,基本上都成了新成立军工厂的技术骨干,能够带领匠人们,把所需要的材料制造出来的。
只是这都需要时间,除了燧发枪最简单的木质部分外,其他部位的材料,不论是兵部还是内官监拨付的钢铁,基本上都是达不到要求的——虽然这些放在这个时代,都属于上好的铁料了,并没有给他来个以次充好。
这就要求这次拨付的所有铁料,都需要军工厂进行二次加工,否则就达不到强度要求,强行使用的话,轻则寿命降低,重则就是出现炸膛事故。
对此,朱高煦特意交代庞富贵,宁愿多耗费时间,也不允许出现一丁点儿的残次品,而且设定了责任追究到人的制度,每一个部件都要刻上制造工匠的姓名,一旦出现问题直接追究到人。
出厂交付部队之前,所有的燧发枪都要经过严格的射击测试,只有完全合格的产品才能够正式交付。
朱高煦可不想因为利润问题,而至大明千秋万代于不顾!
为何后来大明的部队尽管装备上了很多火器,但是士兵们就是不爱用呢?就是因为明中后期的吏治腐败,导致武器的质量是严重不合格,威力小不说还容易自伤,否则质量若是很好的话,谁都不傻,为何会不用呢!
现在临时军工厂勉强能够做到每天日产15-20支燧发枪的样子,主要是枪管实在是太费时间了,基本上一根枪管需要耗费100-150的工时(工匠干一小时)。
至于之前匠作坊的产量略高的原因,那是因为那些工匠都是被系统开了挂的,而且更是所有人拼了老命搞出来的。
现在朱高煦可不允许他们这样干了,时间上按部就班来就行了,千万不能搞出了毛病来!
半个多月的时间也就生产了不到300支,除了朱高煦的百余人的家丁队伍,还抽调试验部队中这段时间表现最优秀的200来人,组建了两个百户部,也就是两个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