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年来战乱不断,朝代彼此更替,国家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赵家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越来越低。
何况,这些年来他的母亲杜氏又生了一男一女,家庭经济压力骤增!
那么作为赵家长子的赵匡胤得怎么办?还要待在家里啃老吗?他身强力壮,吃得比谁都多,还整天游手好闲的待在家里?
综合种种现实,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出家门,去外面闯出一片天空,就算不能赚出个家大业大,也至少得把自己的这一张嘴给带出去,别给家里再添乱了。
所以赵匡胤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家门,奔向了那未知的未来。
他的第一站是随州,去投靠他父亲的好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
董宗本作为一州之主,给好友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有什么难度吗?
于是赵匡胤如愿以偿地开始工作了。
但不幸的是,赵匡胤得罪了董宗本的儿子董遵海,在董遵海的有意为难下,赵匡胤只在随州呆了半年,就不得不卷起铺盖走人。
第二站是复州,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好友,并曾一同担任过岳州防御使。赵匡胤想着在武将的手下总能过得痛快些了吧?
结果非常痛快,王彦超请他吃了一顿饭,在酒桌上连连呼酒,主客尽欢,最后的一道菜是一个托盘,托盘上有铜钱十贯,赵匡胤被直接打发上路。
二十多年以后,已经贵为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对此事始终念念不忘,在一次君臣同乐的宴会上,赵匡胤在酒酣耳热之余,突然在大庭广众之前问他:“卿昔日在复州,朕往依卿,为何不收留朕?”
可以想象当时赵匡胤一定是半认真半玩笑,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好多年,百思不得其解。
但王彦超却是吓坏了,他立即避席跪倒,说出了想了好多年的回答:“当日臣不过一防御使耳,一勺浅水岂能容纳神龙耶!假使当日陛下留滞于小郡,安有今日哉!”
赵匡胤闻言哈哈大笑,就此把那一页揭过去了。
但王彦超当年究竟为何不愿收留同僚好友的儿子却成了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