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位面上,此人虽然无才,但做这些按部就班的事还是有些办法,而且因为自己老爹刚死,没有太硬根基,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向皇帝捐献了自家在保定府的近万亩爵田,五万两白银以助国朝用度,虽然现在崇祯皇帝不差钱,可白送的钱不要白不要。
况且给其他一毛不拔的勋贵大臣做了一个榜样,导致大臣勋贵踊跃捐献,只一天功夫,崇祯皇帝收到近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三十多万亩田地,而且这个数字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乐的崇祯皇帝一宿没睡好觉,穷怕了的崇祯不断沉思这个结果的原因。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没钱时借钱哪怕哭天喊地都借不到,有钱了,反而上赶着借钱给你。最后崇祯把这个功劳又记在了巩永瑞与神使朱明玉的头上,当然还有襄城伯李国桢。他这次可没有大言不惭觉得是自己的德行感动了那些勋贵大臣。
话说回来,京营招募士兵的条件也很优厚,首先这次招募的士兵不入军籍,三年后可自由选择退伍,光这条就已经比以往的军户制度很人性化了,一下子点燃了那些想吃皇粮青壮的小宇宙。
入伍集训承诺每天有三顿干的,还有肉汤喝,每天一升米,每月五钱银子的饷银,两个月集训打熬留下来的,一次性补贴二两银子,后面每个月一枚银币,一担米粮。如果战死还有五十两的一次性抚恤银,以及补贴家人三年每月一担大米。而且传出风声,朝廷要造忠烈祠,死后入忠烈祠,可享受与国同休的香火祭拜,那可了不得。
丰厚的条件再一次燃爆了京城那本就火热的局面,大伙议论纷纷,本来属于贼配军,丘八的职业无人问津,避之不及的祸害,竟比招募锦衣卫的场面还要火爆,毕竟只要年轻有气力就可以,所以城外的那些流民好多也去应募。
城内城外的十多个招募点十二个时辰都有人负责招募仅两天的功夫竟然有三万多人应募,符合条件的有一万五千余人,这个人数还在不断节节攀升,登了记造了册的就直接领了第一天的一升米粮,当做提前预支的粮饷,搞得城内城外好多天没开过伙的人家炊烟袅袅,哪怕是当下子时,依然不断有烟雾升起,不用说,肯定有人家在熬粥了。导致京城的烟火气许久没有当下这么火旺过。
有些营养严重不良的百姓不要说锦衣卫,连京营大头兵都没应募的上,可这次,又传来好消息,懂得修路,修桥,泥水匠,木匠等等,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有人在招募,而且报酬也很丰厚,工钱按天结算,每天一百到二百文不等,急缺的还会有一升米粮的补贴,出远门的有五到十两的安家费。
这下彻底沸腾了,大半夜的,都过了子时,各个牙行的招募点依然聚集了不少人,这几天这些牙行的老板们就没休息过,刚把朝廷锦衣卫要的那波人给招募的七七八八。可刚刚锦衣卫传南丰伯的话,要求多招募猎户、渔民、就连早没几头猪可杀的屠夫都高价招募,其他匠户也都招,有多少招多少,粮饷翻倍,按月结算。
让这些有一技之长的老百姓们又一次感觉到朝廷真好,日子越来越好。有些此前多个岗位没应募的上的人内心不断翻滚着,这次的机会一定得把握着,浑身充满了力气,嗓门也大了几分。
“我会捕鱼,我祖宗八代都是渔民!”
“我会杀?,我一晚上能杀八头?!”
“我是猎户,我能够百步穿杨....能开二百斤的硬弓。”
我是木工....我是......
最后就连苦力都要高薪招募了,没办法人不够啊。拉大车推小车的苦力每天一升米,三顿杂粮米饭,每天二十文工钱。待遇付出的虽比那些流民高一些,可这些人居住在京城周边,稳定啊,而且营养不良的少些,能干事好管理。就这样的条件,一些原本觉得没奔头的老百姓都四处宣扬着,很快京城十三仓的各个大门口又排起了长队来应募。
这场面,比起大明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场面都要疯狂,深夜时分,崇祯皇帝原本正与巩永瑞在谈些什么而正在闷闷不乐时,当锦衣卫同知李若琏深夜受诏进宫将此事告知给崇祯皇帝后,崇祯再次笑的像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