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原因,此时的中央官制十分混乱。
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二为一,成为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有决策权和封驳权,还有部分行政权。此时的三位宰相按排名分别是范质、李谷、王溥。
政事堂下边有孔目、吏、户、兵礼和刑五房,但职能都不全
还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写诏书,给皇帝参考意见,帮皇帝做决策,是政事堂的主要职能
尚书省下辖六部本来分为户、兵、吏、礼、工、刑,此时基本上名存实亡。
五代时期,兵权和财权的地位不断上升,以至于皇帝不想让宰相掌管,更愿意将此握在自己手中。
户部的职能归于三司,三司之首为三司使,又称计相,此时的三司使为景范。
兵部的职能归于枢密院,枢密院之首为枢密使,又称枢相,此时由魏仁浦担当。
刑部则因为中央将司法权下放给了地方,名存实亡。
工部也基本没了,职权被拆分,地方的归各个节度使,开封要施工,就政事堂临时任命人来干。
吏部、礼部职能都还有一部分,吏部有负责七品以下官员升迁的铨选司,考核七品以下官员的考功司。七品以上的官员升迁,都是皇帝的职能了。
礼部主要就是负责祭祀、科举、编写历法啥的,反正一直都不重要。
弹劾监督权归御史台。
比起以前的三省六部制来说,皇帝的权力更集中了。
那个时候的官制确实挺复杂的,还有使职差遣制度,很容易把人搞晕,我尽可能简洁地描写出来。
使职差遣,就是一个官员,他的官职分为本官和差遣。
本官就是他的级别,差遣就是他实际在干的事情。
这个时候很多本官,用的是唐朝留下来的官名。
比如范质,这个时候的本官是门下侍郎,这个时候门下省都没有了,并到政事堂里去了,门下侍郎就成了本官的一个品级,也就是范质会有门下侍郎这个级别的待遇,但不干门下侍郎的事情。
范质的差遣是平章事,平章事就是这个时候实际拥有宰相职权的差遣。
这个时候政事堂有三个平章事,也就是三个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