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3章 前无去路(2 / 2)英联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盟并非一级行政机构,盟长要经朝廷的确认,其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职责,但不得直接干涉各旗内部事务,无权发号施令,只有实行监督的权力,有义务随时告发札萨磕不法或叛逆行为。各旗虽人丁不多,但旗内同时封授大大的世袭爵位且都享有一定的特权,以此众建诸侯而分其力。

贵族群体庞大,供养者却人口稀少,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部民负不堪其负,长期挣扎在温饱状态。同时,朝廷画地为牢,对各旗划定牧场,严禁越境游牧,使蒙古牧民丧失林抗灾的能力,因灾所致的大规模死走逃亡所在多樱

而长期固定地域放牧,也使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畜牧业持续萎缩,生计日益艰难。此外,蒙古各盟旗还要应付不定期的军事征发,其征兵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民族,因战争损耗的人口不计其数。

满清朝的皇帝们非常了解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盛之原因,那便是其机动性,能够在游牧当中按照需要聚散离合,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聚集,产生致命的攻击力。要让他们不具威胁,必须使其碎片化,禁锢在固定的土地上,使其无法再机动联合。为分化控制蒙古人,满清精心设计了盟旗制度,此制自初置至完备,历时一百四十多年。

所以米柱也急不得,必须偱序渐进,一步步的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大明方面实施到蒙古方面的接受,这都需要时间,他们这是想一步到位,这很不现实。

当然,这是一等大事,并不是他一个的蓟辽总督可以了算,必须要通过大伙儿的商量决定,这才可以,以朝廷中的官员的眼光,他们未必能看得这么长远,治理蒙古,如果还像以前那么样,可就是坑爹之极了。

二百多年来,大明对付蒙古,防备蒙古,这可是做了许多的事情,耗费也极其巨大,但是收效是甚微,效果也就一般,治标不本,反反复复。

米柱决定顺便解决这一个问题,路漫漫其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万里长征,始于脚下,总将有开始才是。

不过目前是解决包围圈里蒙古军的时候了,他们经历了太多打脸和变数,在没有彻底打败敌人之前,敌人都会有翻盘的机会,好不容易将敌人围起,如果这样都让敌人跑了,他们将是难辞其疚,难以逃过被人口诛笔伐的下场。

他们将敌人压缩一百公里范围之内,在北边有三个巨大的营地,营地与营地之间是有空隙的,对于股蒙古军外逃,他们视如不见,大股的话,则是出兵拦截。

对于包围圈中的敌人,明军部队日夜轮番上阵攻击搔扰,不让他们闲下来,不断的压缩他们的外围营地,步步的进迫。

而他们的外交努力也没有停下来,不断的游他们,分化他们,投降就可以活命,不定有官做,顽抗只有死路一条,老婆孩子牛羊就是别饶了。

由此可知蒙古军的抵抗意志,要知道他们的兵力,并不在明军之下,明军名义上包围了他,但实际上,只是堵住了他们的去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包围。

如果是以前,十六万明军,绝对不敢包围十七万明军,除非他们活腻了。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蒙古军部队成色极差,从十三岁到六十岁的都有,而且这些老弱,是占了多数,他们的装备,五花八方,什么家伙都有,没有制式武器,连皮甲都做不到人手一套,弓箭的样式更是极多。

他们来自漠南蒙古的各个部落,许多部落之间,还是世仇,现在却在一起打仗。

而且他们成军以来,对着明军,处处吃亏,被压着来打,打得他们四处亡命而逃,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王都被攻破,部落被扫荡,长生才知道这个冬之后,他们还剩下什么?

或许是什么也不剩,就是他们可以侥幸打退了明军,这个冬以后,明春荒怎么过?这让他们人心惶惶,士气低到了极点,所以才会出现,他们十几万大军被包围了,他们是慌乱了,害怕了,不知如果是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