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花道:“夫君就这么喜欢吃这仨样?”自她过门后,就发现米柱一直在捣鼓这仨样,现在在书房是烤火,都让人烤着一个玉米,煨着几个番薯。
米柱道:“郡主有所不知,这可是好东西,对于富贵人家,这是消遣食,但对于穷苦人家来,这就是救命粮。”米柱双目闪过神采,道:“当中原大地,长江南北,种满这三样东西之时,就是康熙盛世来临之时,我们的子孙永享太平盛事。”
明内亡于流寇,外亡于建奴,若无流寇攻陷京城,摧毁政府,决无建奴入主中国的可能,如果百姓吃饱饭,绝对没有这么多人去造反,让官府剿之不绝,越剿越多。
杨如花推开他,道:“少来这一套,难道想要忽悠本宫做番薯郡主不成?”
杨如花是讽刺这货,为了忽悠皇帝答应推广此仨物,带了薯片、薯条去给皇帝吃,然后忽悠皇帝,这东西如何如何的好,耐寒耐旱、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是百姓裹腹的利器,只要一种,盛世就会来临,然后皇帝一高兴,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因喜好番薯,而一时手舞足蹈,自称为番薯皇帝,并即下诣让首辅叶向高想办法在全国推广。
叶向高是福建福清人,番薯最早的种植地之一,将番薯藤从吕宋偷回来的陈振龙就是他的老乡,叶向高在京为官,就有收到过番薯作为礼物,是家乡土产,退休在家期间,更是深知番薯的属性,在闽粤之地,有骂人蠢为番薯,取其无脑之意,但皇帝如此嗨,自称为番薯皇帝,他是哭笑不得了。
叶向高二次拜相,可以是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位极人臣,风头无双,他是希望可以为后世留下一些什么,立功立言立德之类的,他也为米柱庞大的番薯推广计划打动,若能解决百姓裹腹的问题,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流芳百世也不是什么假话。
叶向高就借着皇帝也喜欢的东风,同意推动这一计划。
而且米柱为了给大明日报拉关注,拉流量,破荒的创历史的进行了传媒史上的第一次专访,皇帝朱由校在御花园接受了大明日报首席记者叶思道的釆访,这一次为群臣诟病的采访最后刊登在大明日报之上。
消息传出,该期的大明日报销量加印至五十万份都不够。
米柱一开始就让报纸免费,就是为了提高办报的门槛,这是一件大投入的无盈利的东西,不致于出现阿猪阿猫阿狗都可以随意办报的局面,而且,米柱也相信,古人不会这么傻,坐看报纸这么大的影响力而无动于衷,其它人也会办的,所以他们迅速出台了新闻法,必须通过内廷司礼监审批,才可以办报,违者一律视为非法,东厂马上登门拜访,从而令他们内廷一系抢先占领与论宣传这高地。
原则上他们不会再允许其人人办报,从而获得独霸舆论的权利,像东林党,会利用办书院的机会,宣传自己的主张,扩大影响力,但书院比之报纸这巨大的影响力,又远远不如了,在兵不刃血之间,米柱就在抢占到了舆论宣传们重要阵地。
虽然不致于一个大明日报可胜十万雄兵之,但是它确有十万大军也做不到的事,比如引导与论引导民意方向,他做得非常出色。
比如杀杨涟等四大臣事件,就被它洗地,消除了不良影响。
皇帝不过是接受了一个简短的采访,但却拉高了他的人气和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皇帝在百姓的心目中,是龙种,是子,是住在紫禁城中的神,高高在上,只可远观,不可近看,语言上的冲撞,都是大不敬。
现在这采访,只是告诉人们,他喜欢看什么书,喜欢谁的书法字画,喜欢怎么样的食物,喜欢的零食是什么,足以令京师引起轰动,特别是他重点推介的食物,马铃薯、番薯、玉米,更是迅速的获得了关注。
叶向高拿着报纸,叹道:“番薯皇帝,名不虚传。”可以想像,在皇帝都叫好赞美的情况下,这会引起多大的轰动,百姓们会争相购买种植,这才是一言驱动千万人行呀。
韩爌则是愤怒不己,大声斥责:“米柱这个奸贼,居然让皇帝做如呆价之事,罪该万死。”特别是他听闻,米柱只是向皇帝进献了薯片、薯条这等吃,就诱得皇帝答应接受采访,他这是更加气愤,认为米柱就是把君王当玩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