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匹配的材质和能量体,接下来就是设计引擎的样式了,是中置引擎?是背负式引擎?是内置引擎还是外置引擎?要反重力引擎还是要动力引擎?或者是来一个置换引擎,牺牲一部分性能来换取引擎多功能化?
在从广黎那要来了各种引擎的实验数据,对比了一番后,李临川最终选择了V120八涡轮动力引擎,但是心心念念的飞行能力也没有舍弃,选装了一种飞行套件。
背负式无翼片结构,中置引擎喷口,在双臂和小腿上设计了修正用引擎喷口。并且在脚底设计了反冲发动机,高空下坠时可以提供反推力。
在智脑上模拟了金钢材质V120八涡轮动力引擎;能量体也就是:九级星光矿反应炉限速版;金玉复合板材制作的攻击与驱动协同动力矩阵此三者的连接方式后,根据海陆空适应性作战原则,最终选定了内置引擎的安装方式。
整个机甲的躯干,背部和腹部被设计成了动力舱。胸膛被设计成驾驶舱。机甲高度定格在四米以上,属于中小型机甲。
搞定了“身体”,该搞四肢了和头了,从协调性和美学角度考虑,头身比例当然是八头身最美观了,腿长要占整体身高的五分之三才完美,双臂长度要达到臀高线所在位置。
机甲主体高度由于兼容了驾驶舱和动力舱,所以总高度达到了两米,长度有一米五,宽度达到了一米三。这还是选择了反应炉横置,引擎竖置的排列方式,否则会更加臃肿。
智脑努力的配合、辅助李临川完成他的设想,并自动连接全息投影,将李临川的设计细节一一刻画仔细,让李临川过目后,修改的修改,优化的优化,保存的保存,忠实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腿部是陆战的关键部位,所以护甲要解释,不能上身还有作战能力,腿却动不了了。双臂相对来说重要性就下降了一些,因为机甲战斗的时候先是远程火力对吼,谁也吼不过谁才开始肉搏。
能吵吵尽量不动手就是这个原因。
而近身以后双臂的作用更多的是拿着武器打斗,配合腰部、腿部保持灵活性就好,不需要太多护甲,相反,需要轻量化,加装泄压阀,避免被打爆就行了。
头部更多的是负责观察,相当于潜望镜使用,也可以迷惑对手吸引火力,一开始,头部空间狭小,所以都是摆设,控制系统什么的都安装在胸部,后来目标太明显,容易被针对,头部重新拥有了存在感,有的机甲就会将备用控制系统放在里面,这样主系统被毁,还有备用系统,当然,不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保证机甲师的生命,毕竟早期培养机甲师比现在还要昂贵。
李临川决定外壳使用坚固且轻量化的金钢碳合金,价格相对金钢更贵,但是更抗揍,“太阳”这种太空基地的主炮,可以正面硬抗一发而不毁。但是也只是一发而已,正面挨上那么一下,机甲壳子没事,驾驶员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