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醉风楼笔记(7)—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 / 1)醉风楼主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段时间社区的一个朋友跟我说“白哥,你知道这次社区招考工作人员2个名额报了多少名吗?”

“这我哪知道呢,顶多二三十人了不起啦。”我回复道,

“说出来吓死你,120多个人报名抢这2个位置。”朋友神神秘秘的说道,

“我晕,不会吧,就一普通社区工作岗位能这么吸引人啊?”我惊呆了,

“落伍了吧白哥,现在只要是从财政发工资的岗位都这么翘,一个岗位几十人去抢。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工作时间灵活、责任不重,各项待遇比公务员差不了多少,所以报考的人数更多。”朋友笑道,

“确实落伍了,这是我没想到的,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哦。”我摇了摇头,想起了往事。

至少96年以前,行政事业单位没几个人愿意去,工资低、事务重、责任大不说,福利还很差。印象中宜都的国企如棉纺厂、染织厂、锅厂、农机厂、通用机械厂等等,哪一个企业的职工收入不比行政单位的高?我记得当老爸拿着十多年不动的38.5元工资的时候,亲戚就已经拿到一百多了,这在物价指数很低的年代已经足够养活一个四口之家了。还有很多福利待遇,比如厂内自己办有托儿所:家里有小孩的,上班就带到厂内托儿所,有老师照看,下班的时候就接回来,更重要的是,没有费用;食堂嘛就不说了,厂里贴钱买菜,肯定比家里买的便宜,很多双职工家庭,做饭时自己炒一两个小菜,别的就在食堂里端来;还有医务室、舞厅,逢年过节或者是周未有各种文娱活动;大点的比如三线军工厂还自己建有子弟学校,俨然是一个个小社会。我父亲在文化战线工作了四十年,除了曾经有个食堂外,这些福利我是统统没看到,所以当时如果要找工作,有点儿门路的都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进企业。就是吃财政饭的羡慕国企的待遇,也有人设法调到企业去。父亲的一位同事,在歌舞团工作了十多年,有了这个想法后,费了很大的周折,终于调到县食品厂。

一个朋友讲过一个真实的事例:他的父亲的战友80年代中期当兵转业回地方来,在安置办里等待分配工作。由于没有经验、也没有路子,结果是把他分配到县税务局,他父亲的战友为这事儿大闹安置办,还痛哭了一场,最后还是去了税务局。税务局苦啊,90年代以前都是骑自行车下乡办事,翻山越岭、风吹日晒的,这位同志很是吃了一番苦。

可以想见当时的行政单位多么不受待见,政府单位好多年没有大学生愿意入职,即使有分配来的大学生最后也纷纷辞职了,留不住人。96年市政府干脆一下接收了上百名宜都籍的大中专毕业生,本来当时已经取消了大中专生工作分配,但也管不了这么多了,不用考试,政审合格后直接入职,充实政府各个部门,我毕业的时候也是如此,直到后来新鲜血液足够后才开始公务员考试。

真正改观是2000年后,大批国营企业破产,工人纷纷下岗自谋生路,由以前的国家统管,变成什么都不管,自己去面对市场的大潮。另一方面中国改革渐入佳境,加入世贸后,DGP增长迅猛,长期困扰的国家财政收入极大充实,加上民营企业建厂征地、楼市大发展,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曾经无人问津的事业单位开始成为香馍馍,眼看着从2000年的二三百工资涨到2005年时的一千元左右,再涨到2010年的二千元、2015年的三千元,现在大约是四五千元。这还只是平时拿到手的工资,如果加上年底的年终奖,平时的补贴、单位交的住房公积金,工作个二十年左右带个长的一般每年差不多十四五万收入,快赶上有些企业的老总了,比普通工人更是强的太多。

去了食品厂的父亲的同事,后来后悔不迭,退休工资比父亲少了一半多,早知如此,当时何必这么着急。朋友父亲的战友现在倒是喜笑颜开,连声感谢当初把他分配到税务局的安置办的人,早知道当初就不在那儿哭闹了。

国家招揽人才是好事,年轻人报考也是好事,但一窝蜂的去抢争事业单位岗位却不见得是好事,政府要有人才去工作,企业同样也要有人才去工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后的事儿谁知道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