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听到杨一清说的土木堡仨字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放心吧,朕可不是那昏聩无能之辈。论打仗,在座的诸位全都比不上朕。此时正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好机会,我大明已经蓄力一年,是时候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
尽管杨一清、梁储等内阁官员竭力反对,但仍然打消不了朱厚照的主意。
“这样吧,朕就同诸位爱卿约法三章。第一,绝不去大同,只坐镇宣府调度指挥。第二,绝不亲临阵前。第三,绝不贪功冒进。怎样?”
梁储站出来说道:“既然皇上心意已决,那我等也无话可说。”
“放心吧,朕就在宣府,哪儿也不去。真要是被鞑靼围了城,凭借着宣府的守备,怎么也能撑上十天半月。这么长时间你们要是还不能来驰援,那么这大明亡了也不冤。”
其实有一个让他们放心的理由,那就是京营现在扩充了一倍多。有了这股力量,朱厚照的安全也算是得到了一个保障。还有就是,万一皇帝在边关遭遇什么不测,大不了他们这些大臣们再学一次于谦。宗室子弟千千万,找个来当皇帝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太后也没有拦着他。最近这些年,朱厚照没少往宣府跑,跟鞑靼也打了无数次仗,可不像当年的英宗皇帝那样不知兵事。就算敌不过,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二月初二,皇帝下旨委派宣府镇国将军朱寿,前往宣府守备地方。
朱厚照这是给自己下旨玩。
清晨的李府,一阵阵鸟鸣声中,江彬悄悄潜了进来。
“李叔,咱们要出发去宣府了。您收拾收拾一起吧。”
李牧瞧着江彬,“你小子怎么摸进来的,这大门还没开呢。”
江彬很是心慌的说道:“这不是怕惊动您的夫人嘛,到时候她要是拦着,您就去不成了。”
去年他砸李牧一石头,惹出了惊天风波,到现在还记忆尤深。他可不想被李牧发现自己就是投石案的元凶,那样自己会死的很惨或者生不如死。
“哦,这样啊,等着,我现在就修书一封。”李牧提笔就行云流水般给娘子留了一封信,然后跟着江彬消失了。但他心里有点疑惑,这江彬怎么翻墙的动作那么利索?
等到张婉秋发现那封信的时候,为时已晚,李牧跟着江彬早就快马出了城。
李东阳知道此事后,说道:“他想去就去吧。年纪轻轻,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李老头对现在大明的国力很是清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以后,宣大防线这里,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只要鞑靼敢再来,绝对没好果子吃。事实上这些年同鞑靼的作战,大明总是稳稳地处于上风。只要不脑抽,这一手好牌打不烂的。
此次神机营倾巢出动,将那些火器全都搬了出来,就为了到边关练练手。那些崭新的火铳不能总在仓库里存着生锈。
一路上,李牧对于这边关的守备渐渐有了详细的了解。宣府和大同的南北,有两条长城防线,中间就是一个口袋。但这些对他来讲,没啥用。只要将鞑靼的兵马聚在一处,他就有办法用火药灭了他们。在热兵器面前,冷兵器等同于玩具。
来到了宣府这边的镇国将军府之后,朱厚照和李牧在商量着对付鞑靼的策略。
“大哥,依我看,咱们干脆就假装溃败,将鞑靼放到宣府城外,然后用事先埋好的火药桶,炸光他们。这样省事。”
朱厚照有些犹豫,“咱们的火药可能不够吧,鞑靼号称三十万大军。到时候万一成了围城打援之势,就麻烦了。”
但随后他就下定了决心,“号称三十万,能有十万就顶天了。就按你说的去办!到时候炸掉他们最精锐的部分,其余的不足为虑。”
李牧说道:“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在城外挖地道,铺设导火索。只要埋好了炸药桶,就不怕他们来这里蹦跶。”
随着一队队士兵派出去,宣府外空旷的地面下,一条条地道迅速被挖好了。现如今还没到雨季,所以几乎不用担心雨水的影响。因为担心火药受潮,所以现在只开挖地道,并没有放置导火索和火药桶。
由于朱厚照的佯败命令,鞑靼号称三十万的大军,没费多大力气,就从宣大之间的天镇那里毁长城而入,兵锋直指宣府。
鞑靼号称三十万,那是连同牛马羊算在了一起。如果扣除这些还有那些后勤,真正的可战之兵,也就七八万。这已经是他们倾尽全力能出动的所有兵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