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三章 征战之因(2 / 2)李世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面对着目瞪口呆的西域国王们,阿史那默辛微笑道:“这下各位应该明白了吧?我之所以会起兵攻唐,为的并不是掠夺中原的土地财富,也不是创造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希望能够彻底征服那个不安分的民族,让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去奴役和压迫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让世间所有的子民百姓,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其中,也包括你们。”

阿史那默辛一番慷慨陈词,虽然并非有多么强烈的煽动性,但是却因为其间很多似是而非的例证,成功引起在场西域国王的共鸣。

其实,对于他们而言,大唐最严重的问题,恐怕就在于对“征服”二字的诠释。

西域的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其他外来的入侵者,眼前的突厥人便是典型的案例。在唐朝接手之前,正是突厥汗国在统治这片大地。

面对武力的征服,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应对之道。要么是奋起反击永不屈服,要么是善于妥协圆滑相处,要么是甘心被役逆来顺受。

历代祖先的智慧不断告诫着后世族人:时间,是最好的武器。

只要时间一到,所有骑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都会烟消云散。区别只在于,两年,还是两百年。

不论时间有多长,只要你坚持下来了,就等于胜利了。你,终究还是那个你。

但是,汉民族的“征服”,却打破了这个真理你,不一定还是你。

汉人很和善,甚至有时候会显得很柔软,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却拥有着一种文明特殊的硬性。

不论他们是站在你的身旁,还是骑在你的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柔内刚的华夏文明,会逐渐淡化掉其他民族的内核,让你融入他们,变成他们。

尽管容貌语言还会有所差异,但往往也只剩下容貌语言的差异了。

这种令人惊叹的文明特质,再配合上强大的国力和彪悍的军队,对各个民族、各个藩国的实际影响,恐怕比纯粹的武力征服,要更有效的多,也更高明的多。

仔细想想,从一个微小部落,变成一个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历经几千年而不倒,也真不是侥幸得来啊。

所以,阿史那默辛大汗深切忌惮中原汉人,并非无的放矢。

人们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去理解他发动战争的原因。征服,确实是意味着无尽的土地、财富和荣耀。

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大唐所代表的汉民族,始终是一个强大倒令人恐惧的存在。

用武力征服他,把他的手脚捆绑起来,恐怕是所有敌视他的人,最安心也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真的能被武力征服吗?

此时,坐在帐中的西域国王们,并不是很在意这个问题。

突厥征服大唐也好,大唐击败突厥也罢,这些全都是神仙打架的事情,他们这些小鬼决定不了什么。

但是他们忘记了中原的一句谚语: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选边站队,往往意味着极高的风险和重大的代价。所以,在突厥阿史那默辛大汗的演讲结束后,突厥可汗在西域的代表左贤王隆尼亚殿下,便开始最基本的套路操作了。

晚宴结束的第二天,隆尼亚召集以灰鹰为首的几十个西域国王开会,分派征讨大唐的相关任务。

首先是军费和粮草。

突厥此次一共出动整整五十五万大军。人吃马嚼,是一个天大的包袱。而这个包袱直接压在了西域联盟的身上。

之前西域叛乱时,双方就早已经谈好:参战的突厥大军,由西域国家提供一切所需。

当时灰鹰、塔吉克和达尔罕等人都觉得,人家拼死拼活的来帮咱们打仗,之后又像神兽似的负责看门,管吃管住那绝对是理所应当。

可是现在隆尼亚将这笔开销直接翻了六倍以上,原先只需要供应南北大营十万军队,现在却变成五十多万人马,立时就将整个西域联盟压得喘不过气来。

要知道,眼前这帮二货国王,都还在外面欠着一屁股债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