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玉公主什么时候梳妆打扮了一番,甚至在脸颊上涂了红印,额头点了朱砂。这在过去都未见过。
其实,陈芳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些。她也是在进入玉工房的时候,才被提醒要以重礼请出玉璧王。
这玉璧,初一看去很是普通,学术上也把这种玉璧叫做“素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就在良渚文化遗址、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等三处。
玉璧,“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意思上呈天意。从构造上看,是一种整体圆形、中央有穿孔的玉器,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传统的玉礼器之一,被称为“六瑞”之一。尤其是到了战国至两汉期间,是玉璧的鼎盛时期。后世的玉璧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
从现有考古发现来看,在我国,玉文化至少延续了近万年,沉积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眼前这一块玉璧王,直径不到30厘米,通体黄白,中有直径5厘米的圆孔。就是现在珍藏于良渚博物院的那块。
从正面看去,这块玉璧王没有玉琮、玉钺、三叉型玉器等玉器上哦那些复杂阴刻图。但在阳光之下,从下往上斜看,分明可以在玉璧的上部位置看到一只飞鸟。
这只飞鸟如此之小,今日需用放大镜方可看清。隐藏如此之深,需细细观察方可发现。难怪那日在良渚博物馆,几人看了半天也没看出。
这块玉璧王,看似工艺简单,就一块普通素璧上头刻了一只小鸟飞翔图。实际上,花去了大技师10年功夫。
良渚的玉器工艺独步世界,哪怕是放到2019年来说,也是如此。良渚玉器虽然初步实现了超前的流水线作业模式,但对于玉器上的阴刻,后期各种惊喜雕琢,依旧是采用纯手工的工作室模式。
这不外传的技艺,由大技师口口相传、手把手教给徒弟。即使如在良渚王国地位较高的邋遢祭司(他的真正称谓是玉祭司),也仅仅掌握了玉器选料、粗加工以及部分工具制作的手艺。对于诸如一般方柱形玉琮的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邋遢祭司也是刚刚掌握。而那不足0.2毫米的阴刻神徽,他只有欣赏的份了。
这整个良渚王国,有经验的制玉大师,加起来不过百位,有二十几位不幸遇难在玉城,震洲有十余位,王城有十余位,分散在王国村村落落有七八位,剩下的都集中在这个玉作坊。而制作玉璧王的白袍老者,无疑就是当时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学者。
可以说,这里就是玉器时代,全球最为顶尖的玉器制作中心和最为知名的培养玉技师的最高学府。良渚王国之外,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地方,却没人知道她到底在哪里。
这刻玉,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或者是一门手艺,而是一次虔诚的祈祷,一次与天地日月交流的过程,甚至是技师们的整个人生。
先不说这玉料从山中开采出来,从河谷寻找出来,再运到此处需花费多久,光是制作专门的制玉工具,也会花掉技师们多年时间。上回商人辛从别处得来的那块陨铁,还一直被高放在工具器架之上,等待着加工。但白袍大技师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那些富有经验的技师们,一辈子也只能做出三四只。如玉璧王、玉琮王、玉钺王等大器,非得花去10年功夫不可。这做出一只精品,往往会耗尽大技师的一生心血。当年,有位祭司,就被发现死在了工作台上,鲜血吐在尚未完工的玉琮之上。
白袍大技师送走玉璧王,就像送走了自己的魂灵。但他又精神抖擞地回到了工房中。他要抓紧时间,用他剩余不多的余生,再打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器:三叉玉冠。这是大祭司三年前的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