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醉书!哇,这是苏文恭先生的真迹?果然非同凡响!”向阳忍不住惊叹道,要知道传世的苏文恭真迹少之又少,《望湖楼醉书》又属于苏文恭生前影响最深远的二十首诗词集中之一,每一份都是无价之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汝儿不识古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望湖楼醉书》是一组五言绝句,由五首诗组成,诗中对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更为难的是,每每读起,那个为人豁达豪爽,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形象便是跃然纸上,令人佩服。
“苏先生,请原谅无知后生的冒犯,呼~”向阳说着对案上的诗词深鞠一躬,对向阳来说,临摹文豪的名作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亚于溶洞内的解谜。
“先别急,我将其裱在墙上,方便你临摹。”
王直阁在装裱诗词的同时,向阳在磨着砚台,准备好宣纸以便临摹,同时平复着紧张的内心。临摹大家的书法,技巧次要,更重要的是掌握大家创作时的气韵,而苏文恭先生的气韵大体可概括为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以及藏巧于拙,也就是不在乎书法的工整美丑,富于意趣。而且苏文恭先生执笔很有特点,不同于一般书法大家,他的执笔稍偏下一些,故而写出的字极其富有特点,经过多年传统书法练习的人,很难模仿出苏先生书法的神韵。
最初的这段时间,向阳犯了新手都会犯的临摹忌讳,过于重其形,而不重其神,纠结于字的一勾一撇,忽视整体的格局,因小失大,所以临摹出来的都不尽如人意。
“我说外面怎么没人,原来是在作着字画。”这时蓝奕玢也从菜市场回来,看着书案前聚精会神的俩人,不由的笑道。
“嘘!”王直阁扭头对蓝奕玢作出禁声的手势,示意其退下。
向阳又是将一张宣纸揉成团,一旁的纸团以是堆成小山,向阳有些焦躁的喊道:“太难了,一直抓不住其中的神韵,临摹再多遍也是废品。”
“看得出贤弟对书法有些造诣,临摹之人要抓住神韵,需要将自己的思绪带入创作者创作时的意境当中,只有领会到创作者本人当时的心境,才能入木三分。苏文恭当时刚被调任至一处陌生的地方做官,人生地不熟的他在湖上游玩时,又恰逢阴雨天气,此情此景,心生感叹,借着酒意,洋洋洒洒,挥毫泼墨,便有这传世名作。正如诗中写到‘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来了就来了,其他的都随风而去吧,多么豁达呀。”
“酒!我要喝酒。”
“别傻,他是苏文恭,可以喝酒之余随性写出传世佳作,你可能吗?领悟意境,有个七七八八的神韵就算成功。”
不知何时街道上挂起一连串的灯笼,卖力的吆喝声早已消失不见,察觉时已是深夜。
“哈~,总算是有了苏先生的七八分气韵。”
向阳困乏的打着哈欠,经过近六个时辰潜心贯注的临摹,向阳手中的宣纸终于不再被自己揉成团,与此同时他的肚子也不争气的叫唤起来。
“忙活一天,你们俩快去洗手,准备吃饭。”蓝奕玢悦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结束了今日的挑战。
蓝奕玢的厨艺较之御厨差上不少,但临摹成功后的喜悦,让这顿饭吃起来格外可口,满意的打完一阵饱嗝,向阳开口道:“盖上章后,还请王兄陪为弟演上一出戏。”
“演戏?怎么演?去哪演?”
“王兄可知道这紫平的文人骚客最喜欢出现在哪?”
“花语楼。”
“咱们合伙将这临摹的诗词给拍出去。”
王直阁听闻也是忍俊不禁,花语楼和栖凤楼并称紫平双楼,同样是青楼,却一俗一雅,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文人雅士们是不会去栖凤楼这种大俗之地展现自己无处安放的文采,花语楼即成为不二之所。师从苏牧的王直阁自然是知晓花语楼里所谓的文人骚客只不过是些附庸风雅的俗人罢了,真正有学问或者想着刻苦钻研的学士大多集中在太学院或者四季馆内,哪有什么闲心去风月场所吟诗作对。不过花语楼里的人有个特点——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