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出现的一切人名、地名、宗教、团体等均与实际无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951年3月,第18届世乒赛在维也纳音乐厅举行。奥地利大学生瓦尔德玛?福里奇使用一只人们从未见过的海绵球拍,为奥地利队屡建奇功并进入16强,这是福里奇世乒赛上的首次亮相,也是他的最后一次世界比赛。这个球拍来之不易,是他到俱乐部打球时一位战友赠送给他的,球拍十分破旧胶皮都已破损,不过当时受战后物资紧张的影响,买不到新胶皮,福里奇只能随便找了一块黑色厚海绵贴上去,结果没想到效果十分出奇,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只黑色海绵乒乓球拍,球拍最大的特点是击球没有声音可以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且海绵拥有很好吸收力可以轻松接下大力击球也可以化解高旋转的削球。
1952年日本将此球拍引进并进行改良,发明了黄色软海绵球拍,同一年首次参加世乒赛的日本打破了前18届世乒赛欧洲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随后的第21届至25届世乒赛,日本乒乓球队蝉联男团冠军,开创了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乒乓王朝,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世界乒乓球大赛中,日本队夺得24次冠军,称雄当时的乒坛。
直到1959年国际乒联作出球拍规范化的决议,海绵球拍被禁止使用就此告别历史舞台,日本乒乓球队也从此开始走上下滑的道路。
1961年乒乓球拍规范化后的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将长胶颗粒胶面(即正胶面)与海绵有机结合后发现效果十分不错,此后发明了长胶粒球拍,结合“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中国乒乓球队击败了强大的日本乒乓球队获得了第26届世乒赛的冠军,从此中国乒乓球开始享誉世界。
自1959年国际乒联做出乒乓球拍规划化决议后,对于乒乓球拍的要求逐渐清晰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直至今天国际乒联对乒乓球拍的要求总计8项,这八项内容几乎涵盖了对乒乓球拍的所有内容和要求,也为当时乒乓球运动走向正规化道路提供了不可计量的功绩。
“裁判,他犯规了!”王梓指着何宏光的球拍对着裁判大喊道。
何宏光摊开双手,并不知道自己哪里犯规。
“他的球拍是单面的!”王梓发现了何宏光使用的单面球拍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根据国际乒联第2条第四款对球拍的描述中第六小节的要求“球拍两面不论是否有覆盖物,必须无光泽,且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为黑色。”
何宏光使用的是单红胶面的球拍,理论上是不符合这一规定的。
但是......
裁判说道:“根据国际乒联第2条第四款对球拍的描述中第八小节的要求‘比赛开始时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更换球拍时,必须向对方和裁判员展示他将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许他们检查。’”他停顿了一下,看着王梓似乎希望他能回忆起赛前的事情,“你的对手何宏光赛前已经将球拍展示给你了,并且向裁判组报备单面球拍的事情,允诺自己比赛过程中只会使用粘胶一面的拍面进行比赛,裁判组经过商讨后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过裁判一提醒,王梓似乎有些想起了赛前发生的事情,但是既然走到这一步了,他一定要死马当活马医。
“是,是吧,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但,但是,他刚才的反拍击球使用的是没粘胶的那一面。”王梓指着何宏光的球拍说道。
“并没有,整个比赛过程中,何宏光始终使用的是粘胶面和你对战,刚才的反拍击球也是他在手中进行快速换面,使用粘胶面进行击球,我想在场的这些观众们都能作证。”这时场外的队长诸葛风华站出来发言,经过诸葛风华的解释后,场外大部分观众都纷纷点头,表示自己确实看到了何宏光使用粘胶面进行击球。
“而且,不粘胶的光面进行击球,声音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诸葛风华指了指何宏光,何宏光心领神会,使用不粘胶面弹了几下乒乓球,乒乓球和木质面接触发生“铛铛铛”的清脆撞击声,这种声音很容易分辨。
“我…”王梓想继续说些什么但是一时间变得语塞,他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已经压断,目前已经是1比9的比分了,他知道这场他已经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