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即使飞骑奔袭,取上将头颅,装于匣中,置之案几,也不忘开卷有益,浏览一下他所随身携带的上古剑谱。
梁武王魏无双军帐夜读的,并非是什么春秋大义,这个突破剑道三阶九境的大剑修,对诗云子曰的说教根本没有兴趣,他相信的只有武道实力,森林法则,至于迎合一下俗人眼目读一读世俗的经世济民之道,也仅仅是做做样子而已。
很难说他真正用心读下去了。
而此时,他手中的线装绵纸雕印之书,既非古剑谱,亦非经世之学,而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上古道学典籍。
此书的第三卷讲了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大意是,一上古正神,营管俗世王朝,数次历劫,成为某王朝的社稷之神,但因疏于管理,王朝信物由天子带往民间,又带往战场,后王朝信物遗失,上古正神只得将遗失区域三十里夷为平地,加持封印。
此操作过于草率,致数十万人牲陪葬,正神,也就是降为社稷之神的上古正神,被天帝惩罚,五百年后将灰飞烟灭,又天帝对王朝同时施罚,王朝覆灭,人间生灵涂炭……
魏无双读来读去,似有所悟,剑道九境的武夫,居然没来由的背脊出一层冷汗。
这一段他已经读了无数遍。
难道此寓言意有所指?
魏无双扔掉典籍,陷入深思。
他此行的目的,正与此书所示的王朝信物有关。
相传中夏帝国所以立国,除了传国玉玺,比传国玉玺更重要的,是王朝信物。
上古明皇首次立国,除了命百工之长花三年时光集金钢砂磨刻一传国玉玺外,另着礼仪司制作传国神策,此神策玉简金线,由明皇亲自御笔书写,藏于宫室,后做为国祚传世的信物。后世将此策称作“明皇神策”。
明皇飞升成仙后,后世帝王,得此信物,代代相传,失此信物,则国祚尽,王朝崩。上古大周帝国,曾因战火遗失此策,坊中黄口儿游于帝都街巷,吱吱哇哇的唱着跳着:
“王失其策,何以立国,无以立国,故失其策。”
据说没过太久,诸侯烽火战起,大周帝国很快被周边的诸侯国取代了。
“失策”一词,大概就出自这里。
梁武王魏无双扯了扯嘴角,面露讥讽之色。
道祖的徒子徒孙,真他娘的能扯,一卷书策而已,能比得上我魏无双的这把棠溪剑?
天下九剑,棠溪第一。
我魏无双纵横天下,靠的不是什么狗屁道学儒典,靠的是铁骑利刃,反抗,杀,不服?杀,直到杀服为止。试问,中夏帝国的半壁疆域,不是靠我魏无双杀出来的吗?
当然,此次铁骑南下,目的并非一个。
虽然受罗天王妃的撺掇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要籍此带宝贝儿子魏懿出来历练历练。
魏懿不光是罗天王妃的心头肉,也是我魏无双的心肝宝贝好吧。而这个白面小儿,眼看弱冠之年,却终日里被酸儒教导,周边围着胭脂美女,哪还有一点魏某人当年的阳刚煞气?如果再不拉出来练练,恐将来的梁王城邑,就会丢在这小子之手。
不单单是拉儿子出来见见世面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线报近日百里长陵坡有异动,各路异修剑客,纷至沓来,域外狄斯国亦有暗探蠢蠢欲动,朝廷也派数路亲王陆续赶往此地。
连一向老谋深算的邱尚书,也假借特使的名义将其侄子派往封古镇。梁武王自然是不甘寂寞的人,请旨巡陵探视狄人一举一动,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不得武皇帝不准奏。
魏无双将线装书扔在案几上,双目炯炯的盯着棠溪剑。
“老伙计,有几年没让你尝鲜了,现在到这天高皇帝远鸟不拉屎的地方,牛鬼蛇神无所不有,你开荦的日子就要来了!”
魏无双右手抚摸剑身,像抚摸一个绝色女子,轻柔,兴奋,两眼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