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雁门太守行(一)(1 / 1)心晴居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李贺

雁门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多少次大战在此地发生,雁门关内外尸骨累累,是中原地区文明和塞外异族的分水岭,是农耕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之地。雁门关一带的攻防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鲜卑部落的大部分兵力都压在这个地方,还有南胡的少部分兵力。南匈奴时降时叛的,不大定性。不光是雁门关一带,沿长城一线,一千多公里的地面,关外鲜卑和匈奴骑兵不断地游动,寻找防线的弱点。只不过雁门关这里重兵集结,打得比较惨烈就是了。

并州刺史沮授比较郁闷,这帮人怎么这么执着,非要一个劲的攻打雁门关,要不是众多武林高手来帮忙,好几次险些失守,敌军攻上城墙几次,尸体都快堆平城墙了,敌军踩着自己同伴的尸体往上爬,多亏了洪七公这个带头大哥,率领江湖人物,多次击退他们,要不然张燕部,真不一定守住,就是守住伤亡也会比较大。要是汉族人的思维,对死者的尊重,不会故意踩着同族的遗体,也不大会用同伴的遗体当盾牌用。

另一个比较郁闷到就是益州刺史刘璋了,刘备要来攻打我,张鲁也要来攻打我,看着我好欺负是吧。张鲁是原益州牧刘焉之子,刘焉病故后,大汉朝廷已然混乱,益州官员就推举刘璋继承父位,刘璋曾经杀害过张鲁的母亲及弟弟,两家算是结下仇恨了。刘璋安排庞羲为巴西太守,以抵御张鲁。刘璋生性懦弱,接到急报后,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

帐下站起一人道“我主勿忧,我有一策可解。”众人一看原来是益州别驾张松,别驾相当于州刺史的秘书,类似于长史,又叫别驾从事,州刺史出巡的时候,另驾一辆马车跟着出巡,故称之为“别驾”。别驾地位在刘璋属下官员中,地位还是很高的。张松长得很难看,有点和凤雏庞统,有才华就是样貌不行。

刘璋问道:“张别驾,有何良策?快快说来。”张松道:“如今中原之地尽归丞相王璨,王璨大军灭二袁,诛曹操,败马超声威正隆,主公准备金银财富,进献给他,再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王璨军必攻打汉中,张鲁那时候自顾不暇,我益州之危也解了。”刘璋大喜,忙准备好金银珠宝、蜀锦等等礼物,让张松带着去许都或者徐州找丞相王璨。

张松从成都出发,路途遥远,沿长江东下,到武陵郡登岸,向把守的士兵说道是益州向丞相府进贡的使团,文聘得到消息,沿路派出一队人马护送,半监视半护送,过了襄阳就是南阳,过了南阳就离许都不远了。许都也有丞相府邸,不过王璨没来,由许都留守满宠负责政务,其他使团到了许都也是满宠负责招待,当然不会是他全程接待,丞相府下面有礼部,有鸿胪寺。

鸿胪寺负责具体事务,他们也很忙,大大小小的国家不少,先秦的质子制度一直保留下来,不过王璨懒得管理,就安排给许都这边接待管理,让他们扯皮去吧。上次杨康使团到来,就是他们接待的。鸿胪寺下面还有馆驿,馆驿里也是人满为患,这个来了,那个走了的,正因为人员混乱,上次马腾和马铁被杀,才不好追查。各国使团有常驻的,可以住在鸿胪寺馆驿里,你自己愿意出钱也可以在外面买房子住,租房子住,报备一下就行,愿意做生意、经商开店,还是上大学都行。

许都大学工科不大行,学工科的人少,大部分学生都是想着学而优则仕,也没几个踏踏实实学习研究机械的。大多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作诗填词什么的。对外对内,宣传和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爱好和兴趣,还是比较给力。王璨也由着祢衡校长折腾,只要你不宣传造反有理,不危害国家利益就行。

医科由于张仲景和大量御医老师在,医科还算是比较发达先进的。学生们能学到很多真才实学,毕竟医生这个行业,不能弄虚作假,病人就在那里,治好治不好,轻易就能验证。医学院下面分科也比较详细,学员众多,人数几乎和文科生差不多。在古代医生大夫这个职业,还是比较受人尊敬的,也好就业。不管是城里还是乡镇农村都需要医生,对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治病救人,王璨还是比较重视的,财政拨款也多。

张松别驾就是住在城里的鸿胪寺馆驿。安排好住宿,洗去风尘,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张松就到丞相府投帖子请见。满宠也不是你想见就能直接见到的,得一层层上报,还得看满宠有没有时间,事是不是多,要是忙的话,你得等着。除非是八百里加急,有紧急军务或者重大政务,张松的事情不急,那就等着吧。

等着也分好几种,有的人级别太低只能在府门外等着,幸好张松级别不低,比州刺史是差点,但是比普通郡县的官员还是高不少,张松在大门里面偏厅等候区混了一个座位,一杯清茶。这个时候杨修晃荡出来了,杨修家世还是蛮显赫的,是太尉杨彪之子,自小聪明伶俐,现任丞相府管库主簿,张松知道他是舌辩之士,杨修也知道张松在益州很有名气,两个人都是恃才傲物之辈,互相当然不服气,杨修邀请张松到自己的职房一叙,辩论一番,张松当然不怕他,应邀前往。

二人分宾主坐定,杨修问道:“别驾字西川而是路途艰难啊。”张松道:“益州天府之国,自给自足,无需外求。”杨修又问道:“似先生之才在西川应该是出类拔萃的吧?”张松道:“我这点微末之士,在益州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杨修道:“我最近新读一本书,特别有意思,你不曾看过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