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寻梅文会(一)(1 / 2)品涩居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江南唐国,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烈祖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时下甚至以往历史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唐末,历经数百年的唐朝社会终于步入调整重构的五代十国时期。其时藩镇群起,天下骤乱,“礼崩乐坏,文献俱亡”。然而在南方,却“儒书衣服,盛于南唐”,“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

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坟典,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

“由是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古画,辐凑绛帷,俊杰通儒,不远千里而家至户到,咸幕置书,经籍道开,文武并驾,暨元受命,王业赫然,称明文武,莫我岐及。”

文风鼎盛,俨然有贞观开元之风。朝堂之上,君臣饮宴赋诗其乐融融,民间自也笙歌燕舞逸兴风流。上行下效,自古如是。

而作为千古名城的江都(扬州)更是少不了种种风流雅事。

彼时,文化南移,江南文化氛围日浓。

烈祖立国之初,便行贡举之制,将儒家经典列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

南唐兴学成风,书院学馆遍布江南各地,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达到了较高的普及程度。

“学校者,国家之矩范,人伦之大本也。唐末大乱,干戈相寻,而桥门壁水鞠为茂草,驯至五代,儒风不竞,其来久矣。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子监,复有庐山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

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赋敛为战争,而烈祖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厉为勤俭,以宽仁为政,初收金陵,首兴遗教,悬金为购坟典;职吏而写史籍,闻有藏书者,虽寒贱必优辞以假之。

所谓“中国衣冠多依齐台”也。

扬州自古繁华。

只是自唐末以来,连年战火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城市也遭破坏,衰败不堪。

唐末兵燹使淮南成为重灾区,扬州被坏尤为惨烈。昔日繁华都市,“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不仅城中,“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数百里,人烟断绝”。

南唐立国以来,大力发展农工商业,辖境日益昌盛。

扬州的发展尤为迅猛,稻米、蜀岗茶、纺织、金银器、铜器造船等举世闻名,制盐最富盛名。

淮南扬州和楚州是历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盐城、涟水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

而最为关系的是,扬州乃是重要的港口,从这里出口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占城,新罗,高丽,远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费品也从海外输入南唐。

彼时,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所谓“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丰采”,并非溢美之辞。

是以,南唐虽然建都江宁,仍是将江都列为东都,经过十余年的重建发展,扬州城渐有往日风采,非止商业高度发达,文化产业亦显一派欣欣向荣之气象。

十月初六,恰是扬州“寻梅文会”之始。

李惟人等算是赶了个巧,适逢其会。周聪早有听闻自己这位表兄之文采斐然,自是不肯放过,大力相邀共去文会。

见周表弟假装漫不经心的又邀请了杜、常二女,李惟鄙夷不已,醉翁之意不在酒呗,自己却有搭边打酱油之嫌。也罢,权当娱乐消遣了。

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为“踏雪寻梅”之典,“寻梅文会”名由此来。

梅素为人们所衷爱,神、态、色、香四美俱佳,代表着高洁与清雅,更是具备凌寒傲霜、坚贞不屈的人格精神,还体现了隐逸情怀。且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合为“四君子”,足见世人之青睐有加。

每每落雪时节,踏雪寻梅,观花品韵,情趣盎然,或三五成群,携酒偕笔,陶然梅丛,愉悦心神,隐冶情操。

“赏梅,或喜其清香,因为香中别有韵;或爱其洁心冰肌玉骨出凡尘,仙姿绝伦有如世外高人;或好其风采,分明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或歌其品质凌厉冰霜节愈坚……”李惟又在引章据典侃侃而言,却不曾留意到听者的怪异表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