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弓这件事,前面其实已经进行了一些工序。
一个是弓的尾部要反向翘曲。这个必须在竹子刚刚砍下来不久,水分比较多的时候借助火才能实现。
另一个是熬制桐油。
原住民不懂炼油,更别说熬制桐油了。
熬制之前要先从梧桐的果实里提取出桐油,用的办法是压榨。
为此,王隽专门设计了一个榨油的装置。
装置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用的是土办法。就是将一根长长的大树干,把皮剥干净,放在一块边缘磨出了一条浅槽的大石头上面,把梧桐核放在石头上,利用跷跷板的原理,大树干两端坐上人以后,中间的梧桐核就成了跷跷板的支点,承受巨大的压力,被木头碾压,挤出果汁。果汁流入浅槽而被收集。
收集来的桐油用麻布过滤几遍以后,便干净了。
真正困难的是桐油的熬制,因为火候特别难掌握。熬制好的桐油即所谓的熟桐油,应该成胶体状。火候早了,桐油太稀效果不好迟了就结成了块失去了弹性,桐油就报废了。
当日王隽和托思俩人用陶罐反复试了几次才成功。
今日,王隽又喊托思和智聪过来帮忙。
其实,除了帮忙,王隽是想让他们全过程参与,等于是带两个徒弟。
而托思对制造工具这种事情特别感兴趣。除了新鲜感之外,也许他觉得这样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是的,工具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意义重大。自己能做工具,对部族的贡献非小,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就不是靠别人养活的老人这么简单了。
而王隽觉得托思为人稳重,做事精细巧妙,具有工匠精神,是传授制作技术的不二人选。
至于智聪,这个人看上去有点腼腆,但很细心,有钻研精神,人也机灵聪明,是制作方面的好苗子,有心加以培养。
事实上,智聪一直就是托思的助手,俩人配合默契。
时间还早,王隽想在天黑前做出弓箭来。
首先要把粘合剂鱼鳔熬出来。
鱼鳔已经收集了很多,晾干保存了起来。
王隽让托思熬鱼鳔,熬成稀饭那样的糊状就可以了。自己则拿来晾干的竹子削起了箭。削好一支竹箭以后,又拿来野鸡的羽毛,用刀刻出了箭羽,等鱼鳔熬好后粘在箭杆的后面。
接着,他拿那块曾经是族人短裙的牛皮出来,用竹条压住,切了三条细长的牛皮下来,让美琳把它们编成一股,做成了一条弓弦。
鱼鳔熬好以后,适当冷却,王隽便开始粘合三层弓身。
粘好一把后,把另一把也粘好了。
大约一个小时后,鱼鳔已经将三层竹子牢牢黏在了一起。王隽开始在弓身上钻孔。
他用匕首刀背上的附件在弓身的两侧各钻了两个孔,然后削出竹销,粘上鱼鳔栓进孔内。
往下,他切出细长的牛皮条,粘上鱼鳔后,一圈一圈缠住弓身。
这就是王隽一开始设计的三重保险:一粘一栓一缠。
他相信,进过这样的加工,三层的弓身就成了一个整体。
至此,一把弓的弓身做出来了。
这把弓立在地上,高度有一米多,厚重的弓把,给人强有力的印象。
接着,四人又将另一把小号的弓做了出来。
王隽满意地观赏着自己的作品,很想知道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但是现在他还不能用,要过一个晚上,让鱼鳔完全干燥成型以后才能试箭。
次日,吃过早饭,天人洞众人都不出门,守在家里看稀奇。
所谓的稀奇,自然是王隽新做的弓箭了。
昨天晚上,王隽做出了大弓的消息早已传播开来,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不过,这事好像也没那么激动人心。说来说去就是一把弓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对那些力气大的男人来说,从来都不屑使用弓箭,他们喜欢的是投枪。
所以,即使是王隽做出来的东西,那也不过是弓箭,而不是投枪。
但这弓箭毕竟是王隽做出来的。王隽是谁?那是智慧的化身。所以,这个稀奇那是必须看的。
大家要看热闹,王隽自然不会驱赶他们。这些武器,最终都会由他们使用,先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未尝不可。
在托思的协助下,王隽把弓弦固定在了弓身尾部反弓的拐点处。弓弦在两头锁紧以后,弓的形状就出来了。
当王隽和美琳各自拿着大小一把弓从山洞下来的时候,下面的人群一阵骚动。
这弓,看上去未免太厚重了吧,完全颠覆了大家的想象。
王隽下到地面,准备试箭。
说实话,他心中也有点忐忑,不知道这弓到底能不能成功。
不会用力一拉就散了架吧!
他举起弓,试着拉了一下空弦。
三股牛皮绞成的弦立即做出抵抗。
呵呵,想拉开弦,还需要不小的力气呢。
拉开一段距离后,王隽松了手。
“啾”弓弦迅速弹回,发出破空之声。
美琳的眼睛一亮。
她是使箭的好手,听空弦回弹的声音和弦放松后颤动的频率,她就知道这把弓非比寻常。
就算是不会用武器的王隽以及周围不常用弓箭的男人,也能从弓弦的反应,窥探出这把弓的不凡。
这把弓可能不简单。
王隽检查了一下弓的状况,一切完好。
这让他的信心大增。
他让托思给美琳一支箭,让美琳用手中的弓箭射对面二十米开外的一颗大树。
美琳欣然受命。
这把弓拿在手里就感觉特别舒服,弓把用牛皮线缠绕以后,握上去手感奇好。
她张弓搭箭,摆出了标准的射箭姿势,瞄准前面的大树,松开了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