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一七二章 坡道(2 / 2)哼哈大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原来驱使百姓全面填埋壕沟是流贼的计谋,填埋好壕沟后继续驱使百姓往城墙下无差别堆垛土石,仍然是流贼的计谋。

目的只是浪费守城一方的箭矢,或者火器弹药等守城物资,同时试探守城一方的薄弱之处。

果然,但凡是反击凶猛,百姓死伤严重的地方,都没能形成上城的坡道雏形。

而最终形成坡道雏形的三处,无一不是仍有一念之仁的薄弱之处。

至此,流贼最后的试探阶段结束。

大约午时三刻左右,之前驱使百姓往城下堆垛土石的流贼骑兵,突然分为了三路,分别驱使着已然分作三路的百姓,朝着那三处已现雏形的上城坡道用力。

而相应的是,已经看明白流贼企图的安应昌、于乐吾、郝效忠等人,也迅速建议方光琛调整了城头的部署。

方光琛不仅是巡抚方一藻的智囊和儿子,巡抚方一藻对他言听计从,重要的是他还是金海伯杨振的总镇府总谘议。

有了这两层身份,其在登莱援剿先遣军中的地位十分特殊。

虽然他在这支登莱军中没有真正的官方身份,但却是这支登莱军中毫无争议的核心人物。

这一点,不仅其父方一藻早就适应了,其他将领如安应昌、于乐吾、丁承烈等人,也都早就适应了。

包括新加入他们的郝效忠,也从一开始的大感惊奇,变成了现在的感觉良好。

因为他与进士出身、登莱巡抚、兵部侍郎方一藻在身份上相差太大,根本说不上话,但他跟方光琛之间却没有这些隔阂。

而且方光琛对他十分礼遇,对他的各种意见非常重视。

于是他迅速就适应了登莱援剿先遣军中几乎事事都由方光琛拍板决定的潜规则。

很快,本就不多的冲天炮、掷弹兵和弓箭手们,被迅速分配了一番,部署到了正在快速成型的上城坡道所在的城头处。

而每一处,冲天炮仅有六门到七门,掷弹兵四五百人,弓箭手四五百人。

他们分布在上城坡道尽头的两翼。

而两翼中间,居中部署的,则是大批长枪手。

由于城上空间实在有限,于乐吾及其重骑兵营则被布置在西门与南门间的城墙下边。

一方面,这样做是以防万一,准备应对沿着坡道冲上城头并沿着城墙内坡道进入城中的流贼骑兵。

另一方面,则是等流贼总攻发起后,随时准备着从南门冲出去,从城西南方向包抄流贼的后方。

城上守军的调整刚刚完毕,城外的贼军就发动了攻势。

同样是一阵“朝求升,暮求合,近来穷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的合唱声声震四野过后,部署在上万口平民百姓后面的三路流贼骑兵呐喊一声,挥舞着长枪或者马刀,驱赶着前面的百姓冲城。

这一次,跟此前已然不同,跟在百姓后面的流贼骑兵变得异常凶狠,但凡是行动迟缓,落在后面的百姓,都被他们直接一刀砍死,或者用长枪刺死。

来自后方的死亡恐吓,很快就将压力传导到了前方。

被驱赶着攻城的男女老少们,一边哭着喊着求饶,一边用尽全力往前奔跑,争先恐后地朝着已经快与城头平齐的三处上城坡道冲来。

而他们的身后,则紧紧跟着毫不留情的贼军骑兵,以及更后方那些已经休整了半天,正在耐心等待最后时机的更多贼骑。

五百步,三百步,一百步……

很快,被流贼骑兵驱赶着跌跌撞撞奋力前奔的百姓们就踏上了由他们亲手铺就的上城坡道,守城各部将士已然看得清楚被迫冲来的老百姓惊恐万状的面孔。

还好,在安应昌等人的一再严令之下,部署在各处坡道顶端两翼的炮手、掷弹兵和弓手们没有早早就消耗自己手中的武器。

反倒是堵在坡道顶端正中的长枪手们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功勋。

长达一丈五尺左右的长枪,是杨振特意装备给原来的忠义归明军长枪营的长兵器。

个人使用起来极其不便,尤其是对于身高普遍低于金海镇其他各部将士的朝人士卒来说,根本挥舞不了几下。

但是这种一丈五的长枪,却最有利于整体作战,以数百人结阵,一起冲外推送捅刺,简直锐不可挡。

只要能保持阵型不乱,保持集体行动,即便是在野外遭遇骑兵冲击,也仍有一战之力。

何况眼下只是对着宽不过三丈的上城坡道作战,而他们对面冲来的又几乎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其近战的威力丝毫不下于火枪兵们的三段击。

所以只是半个时辰过后,三条上城坡道的顶端处就已经堆满了被守在那里的长枪手们刺死的尸首。

而那些敢于扭头往回跑的人,还有一些试图跳下坡道逃生的人,则被身后不远处的流贼射死在了坡道上。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