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匹夫,气煞吾也。”
董卓在府内大发着脾气,眼中的暴戾毫不掩饰。闻声过来的李儒见状不由大惊,道:“不知主公为何发怒?”
董卓冷冷道:“文优来的正好,那吕布不识抬举,不知文优可有对策。”
便是在今早朝仪的时候,闵贡喝令董卓退兵,言京师不堪其乱。董卓大骂:“吾率军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他又言:“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一番言论顿时让百官大惊,也是让袁绍心中懊悔。董卓的野心昭之若揭。
他见刘辩,问事情经过。刘辩惊颤,不能辞对。反而在一边的刘协条理清楚,丝毫不惧。董卓心中惊奇,又因为董后与他是同族,不由琢磨废立之事。李儒也有言:“废立有三,一曰慑威二曰掌权三曰扬名令天下俱。”
但废立并不是这么容易的,尤其是洛阳内还有吕布、丁原的存在。在朝堂上,他欲要逼刘辩封其为太尉,以节制天下兵马,此后再图废立之事。然而吕布反唇相讥:“逼圣言官,董太守欲学淮阴侯乎。”
淮阴侯便是韩信,曾被高祖刘邦评为“国士无双”。他奉命领兵平齐,但还未到达之时就听说齐国已被郦食其说下。然而依旧发兵攻齐,不仅使郦食其无辜被齐王烹杀,还致使齐国连楚兵拼死抗击。
平齐之后,韩信立即派人给刘邦上书:“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而刘邦正被楚军围困于荥阳,形势危急,正盼望韩信引兵来救,可韩信却趁人之危向刘邦邀功请赏。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忍气吞声,还颇为大度的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刘邦派张良立韩信为齐王,再调兵回来攻打楚军。
但淮阴侯最后的下场也不好,被刘邦猜忌,被吕后诓骗,被杀。
吕布言此,便是讥讽董卓想要学习韩信,最后也会落得兵败被杀的下场。
他的不识时务让董卓提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天下健者,岂唯汝乎?”
双方的针锋相对让百官中暗中放下心来,他们最怕的便是董卓和吕布联合。如今百官也算是知晓形势,唯有掌握兵权才有话语权。两虎相争,才能有让他们当渔翁的机会。
李儒听完董卓的话,说:“那吕布虽有武力,不过是莽夫,不足为论。主公要担心的应当是朝堂诸公。公卿虽无兵,然声誉海内,需知口笔也可杀人。”
李儒其实是不愿董卓和吕布正面对上的。他比董卓更清楚世家的力量,两者相争,世家必定去帮弱势的一方,以平衡来巩固自身的权力。他说:“吕布自比卫霍,其人桀骜,眼高于顶,惊人之语何必放在心上。此类武夫,先出言捧,使其骄傲,最易摧毁。”
董卓闻言又怒:“吾岂能忍莽夫一时之气乎。”
他对吕布的不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黄巾之乱时,吕布立功,董卓入狱。后来征战凉州,吕布又立功,董卓则是被皇甫嵩制衡。如果只是因为能力问题那也就罢了,可偏偏都是有客观因素在内。
如今的吕布已经是并州牧,征北将军。而董卓却还是河东太守。要知道,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已经足以论父子了。
李儒叹了一口气,说:“吕布骁勇,有虓虎之名,儒有闻其在并州兴百家之言,恐早有异心,必不久居人下。似这种人,必能分清形式。主公侵并西园军队,再吞丁原,其孤掌难鸣,不战自退。”
董卓听完后,这才平息愤怒,抚掌大笑道:“吾有文优,已无忧矣。”
而说起丁原,董卓又皱着眉头,说:“那丁原匹夫性烈顽固,麾下三万兵马虽说不若西凉骑兵,然则师出无名,吞之不易。”
此时的他依旧是河东太守,从法理来说,他都要回河东。这也是董卓为什么迫切求官,不然没有名义留在洛阳。
李儒闻言,轻笑:“今皇帝闇弱,太后临朝称制,主公何不见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