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九章 猪队友和神对手2(1 / 1)旁观历史的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德军之中不仅有猪队友一样的将领,同样还有猪队友一样的盟友。曾经盛极一时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第二帝国的猪队友。

哈布斯堡王朝的盛衰史不如说是一部联姻史,就好像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称为欧洲的老祖母一样,老欧洲时代除了法国一个大国成了民主国家,其他列强不是王国就是帝国:意大利王国,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大英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可这里边的荷兰、西班牙、匈牙利、意大利都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国家。

而大英帝国做的比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多了,人家联姻不像哈布斯堡家族那么目的鲜明~就是通过联姻获得该国统治权;而是潜移默化地让这些国家对自己认同,比如德国人就给英国打过上百年的工,这能算英国的成功之处吧。

所以,一开始奥匈帝国实际就处于衰退的过程中,而英国此时势力正盛(由盛转衰啊,哈哈)。这场实际上是两个家族体系的战争,一方是国势达到顶峰的温莎家族(德系),一方是不甘心没落的老牌贵族,都是曾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后裔。这两方的战争不如说是是在争夺欧洲的正统统治者的地位。不过争夺的结果不如人意,双方两败俱伤,再也无力干扰美国的崛起,并最终在二战之后世界霸权旁移。

为什么说奥匈帝国是猪队友呢,主要是在一战中,奥匈帝国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二战的意大利,都属于出力不小,收获很小;能力不强,要求救援很多的国家。

要说奥匈帝国的弗兰茨皇帝还是很用心的想打几场胜仗的,所以以狮子搏兔之态势派出重兵要一下子压倒塞尔维亚,投入了超过50万人的兵力,面对的是塞尔维亚的野战部队24万和后备役部队总共不到40万人。

塞尔维亚刚刚经过巴尔干战争的消耗,除了不缺打过仗的老兵,其他什么都缺,枪少弹少装备差,国家总人口只有300多万人,拼了命也就能攒出40~50万军队。

奥匈帝国人口众多,仅仅第一次动员就能就能拿出200多万兵力,比塞尔维亚全国的男性还多,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以众击寡的情况下获得胜利不难。

不过事实是,奥匈帝国的军队中有多个民族,语言也各不相同:匈牙利人、奥地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这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的,还有很多一些人口更少的比如北斯拉夫人(俄罗斯裔、乌克兰裔等),这些不同民族开始时还是不同民族单独组建至少是团一级的部队,到了几次作战失利后,大批征兵使得这些不同民族的补充兵被直接编组进了连队,于是一个连队说着20余种不同语言,闹哄哄的连一个简单的作战命令都要10几分钟才能传达下去~~需要很多翻译转述啊,不然士兵听不懂——据说整个奥匈帝国只有皇帝陛下弗朗次约瑟夫能说全奥匈帝国所有民族的语言,这种混乱,谁来指挥谁麻爪啊。

还有,奥匈帝国的指挥体系也是一样的混乱和臃肿。本身奥匈帝国就分帝国的国防军和地方所属的防卫军两大体系,前者直属皇帝,后者归属地方议会。而国防军还要分成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亚三块,分别由皇帝兼领以及匈牙利、奥地利两个王国防卫部指挥,然后再汇集到帝国战争部管辖、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最重要的还有,哈布斯堡家族所领导的国家在历次欧洲大陆战争中胜少败多,使得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大大的丧失,尤其是普奥战争后匈牙利还是弗朗次皇帝陛下通过谈判才使之留在帝国之内的,所以哈布斯堡家族对于地方统治机构疑心重重,总是担心地方分离主义高涨造成帝国解体。于是总想在军队方面通过种种手段加强国防军的忠实程度,但这种努力在大战爆发后付之东流:原本50余万人的忠诚军官和士兵被大量涌入的忠诚度不高的200万新兵迅速淹没。

50万精锐国防军变成了200多万乌合之众,还是不愿意为皇帝陛下卖命的乌合之众。这就不难解释超过50万人装备精良的奥匈帝国军队比只有40万人的装备落后且数量缺乏的塞尔维亚军队阻滞、击退、击败的情况发生了。

这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初的情况:原本连续进攻的奥匈帝国为了应付俄军对加里西亚的进攻,奥军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从塞尔维亚战线上抽调了一个第二集团军参加克尔巴阡山的防御作战,得到机会的塞尔维亚人立刻称奥军兵力减少发动了亚尔达河反击,短短12天里让奥军损失5万余人,并且从德里纳河对岸被赶过了河。

不过奥匈帝国毕竟是大国,凭借自己远多于塞尔维亚的兵力,很快就卷土重来,再次使用重兵先是扫清了波斯尼亚的塞军,然后再次渡河直指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用不计伤亡的手段俘虏塞军8000多,大炮数十门,然后又因为后勤补给路线上的科卢拉巴河洪水泛滥导致士气不振,再次被塞军击溃,退回了原出发地,让奥军一个半月的攻势成了泡影。

塞尔维亚一样伤亡惨重,物资装备和民生设施损毁严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奥匈帝国对战塞尔维亚都不能获胜,还被打脸教育了,对战俄军更是难受得要命。尤其是加里西亚的地形更是不利,有科尔巴阡山脉的阻隔,某种程度上那里就是一块飞地,所以奥军打了一个如意算盘,就是将重兵布置在加里西亚,进攻可以直逼俄国乌克兰,即使作战不力也可以退守波西米亚或者进入德国的西里西亚,进可攻退可守。

计划很好,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奥军拼力进攻塞尔维亚的时候,视塞尔维亚为斯拉夫人小兄弟的俄军开始了对奥作战的兵力集结,为了先发制人,奥军开始对俄军的进攻。

康拉德将军不认为当年碾碎了拿破仑军队的俄军还是那个欧洲压路机,所以他命令在加里西亚的奥军对俄军先发动了进攻。不过历来进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就是有选择进攻点的权力,而防御者只能等待进攻,并且为了避免被突破必须处处设防,分散兵力。所以初期奥军的进攻还是顺利的,不断迫使处于防御状态的后退。原本的奥军国防军还是精锐,但大扩军之后的乌合之众可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但康拉德将军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奥军先发制人的进攻说明奥军的战斗力是很强大的,没看到俄军在步步后退吗!

然而,好景不长。原来奥军对面的俄军兵力并没有很快集结到位,到位的是位于东普鲁士的俄军第一第二集团军,在乌克兰集结的俄军第三、四、五、八、九集团军此时能集结的兵力不过45万人,还有60万人的兵力没有到位,而进攻的奥军第一、三、四集团军兵力总数超过了70万人,第二集团军还在从塞尔维亚转移到加里西亚的路上。以集中对分散的打法,难怪俄军后退,不过就像施里芬没有估计对俄军的动员速度一样,康拉德也错了。俄军一路收缩至海乌姆西南位置后,另一路补充了动员好的兵力的俄军第三集团军在第八集团军的配合下,以30个师的优势兵力击败进攻的奥军第三集团军,迫使奥军退却,然后俄军第三、第八和第五集团军同时开始反攻,直趋桑河,要抄进攻奥军的后路。

康拉德到底不是一个蠢货,看到形式不利,立刻命令奥军后撤。

本来士气就不高的奥军,原来靠着进攻,还能维持,这一撤退立刻就原形毕露。

俗话说能指挥军队后撤不乱还能如同进攻的将领才是优秀的将领。然而奥军里没有。而士气尽丧的奥军士兵过去打交道最多同时也是最害怕的就是俄军的哥萨克骑兵。一声“哥萨克来了”就能让猬集一团的奥军士兵炸营。还好的就是俄军的进攻速度受到交通工具的影响,持久力不够,而炸营的奥军疯狂的向桑河奔逃,倒也是躲过了被俘虏或者被打死的厄运。不过此战之后的统计结果让康拉德欲哭无泪:渡河进攻时的奥军90多万人,六个星期过去,逃回桑河防线的奥军就只剩下了40多万,足足损失了一半!

奥匈帝国猪队友的失利,让他的盟友德国人愤怒无比!原本只要在东普鲁士击败俄军就可以得到至少半年的修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重返西线,一鼓作气地再次击败英法联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但现在不行了。

奥军的战败,使得德国的侧翼西里西亚暴露在俄军的攻击面上——加里西亚的失守让开了通向西里西亚的“摩拉维亚之门”。就算小毛奇心大无比,也不敢任凭俄军占领加里西亚随时可以进攻西里西亚,侧击柏林。德军的兵力分配必须再次做出调整,原本从西线抽调的30万人不能还给西线了,必须让他们转向南方,帮助奥军恢复加里西亚的防御态势,掩护德国的侧翼。

于是因坦能堡战役表现出色的马肯森将军调任第九集团军,负责支援奥军稳定加里西亚防线,之后再次出手帮助奥军稳定塞尔维亚方面,成了奥军的救火队,从而让西线德军少了一个进攻锋利的集团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