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妇女能顶半边天!(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电影宫内的掌声如同潮水般退去,但记者们的兴奋劲才刚刚开始。
稍作准备后,很快,工作人员引导着《女儿国》的主创团队来到放映厅前方预先布置好的一排座位前。
陈屿、朱琳、唐国墙、导演以及作为代表团领队的林斌依次坐下,准备接受媒体采访。
这是电影节的固定程序,竞赛单元放映后都有固定的采访环节。
林斌坐在正中间的位置上,腰杆依旧习惯性地挺直,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他目光平视前方,却又似乎没有聚焦在任何一点上。
想想上午《伤逝》的待遇,又想想这会《女儿国》的待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让这位老派人士怎么也想不通。
难道外国人就喜欢这些封建糟粕?
上面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寄予了厚望的,由文学巨匠鲁迅名著改编的的《伤逝》,怎么就在这些洋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反倒是这个从神怪小说里截取出来、带着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女儿国》,偏偏就对了这些西方记者和影评人的胃口?
女王国王?
痴恋和尚?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他内心感慨万千,却无法理解这背后文化差异和时代思潮的微妙碰撞。
但现实就摆在眼前,掌声和欢呼是做不了假的,《女儿国》确实在这里大受欢迎,这是一个他必须面对、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作为领队,他此刻只能压下满腹的疑虑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坐在这里。
记者们迅速地围拢上来,长枪短炮般的相机和录音设备对准了台上的主创。
与上午针对《伤逝》时那种带着审视和尖锐质疑的氛围不同,此刻记者们的脸上大多带着好奇、欣赏甚至是一丝兴奋。
“陈屿先生,”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英国记者率先开口,目标明确地看向陈屿,
“这部电影的故事构思非常独特,这个‘女儿国’的设定充满了惊人的想象力,请问您是是如何构思出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和这个动人的爱情悲剧的?”
外国人一向看中想象力,因为某位科学家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陈屿调整了一下面前笨重的话筒,从容地用中文回答,一旁的官方翻译同步进行翻译:
“感谢您的赞赏。这个故事并非完全由我原创,它来源于我们中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神怪小说《西游记》。
我们选取了其中关于‘女儿国’这一段相对独立的章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合电影语言的改编和艺术加工,着重强化了女王这个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原来如此!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演绎!”记者恍然大悟,在本子上记录着。
另一位法国女记者紧接着发言,她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喜爱:
“我必须说,这是我今年在威尼斯看到的最令人愉悦又深感震撼的电影之一!
它如此通俗易懂,画面美得惊人,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但探讨的主题关于女性的爱、欲望、权力与最终的自我觉醒,却又如此深刻!感谢你们带来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
他这么一说,朱琳倒是羞得低下头,隐隐间还真有点女王风范。
然而,总有问题会触及比较。
一位意大利记者看了看手中的资料,又看了看面色不太自然的林斌,提出了一个让现场气氛瞬间微妙起来的问题:
“我有一个好奇。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同样是来自贵国代表团的电影《伤逝》。那部电影改编自一位著名的作家,但……
请原谅我的直率,它似乎并未能打动我们。而《女儿国》却做到了。
请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期,拍摄出的两部电影在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是什么让《女儿国》能够如此成功地征服了这里的观众?”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准确地扎在了林斌最敏感和尴尬的神经上。
他脸上的肌肉不易察觉地抽搐了一下,张了张嘴,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难道要他说《伤逝》是正经的文艺重点片,《女儿国》是带有商业娱乐性质的尝试?
还是说两者定位不同?这在当前语境下显然都不合适。他吭哧了一下,最终只能含糊地说:
“这个……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都是为了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他的回答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提问的记者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完全满意,但也没有继续追问。
这时,又一位看起来思想颇为前卫的德国记者接过了话头,他的问题更加直接地切入了当下的社会议题:
“在我看来,《女儿国》这部影片,尤其是在女王最后选择放唐僧离开、决定依靠自己拯救国家的段落,表现出了一种十分先进的理念和精神内核。
这本质上是对女性自主意识和能力的肯定,是对‘男女平等’这一理念的艺术化诠释。
而‘男女平等’,正是当下我们整个西方社会,无数人正在街头、在议会、在媒体上拼命追求和努力奋斗的目标!
我想请问,电影中所表达的这些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是否也是一种共识?
中国也支持我们正在进行的这项事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