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3章 启程去威尼斯(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屿和朱琳就起来了。

朱母亲手做了炸酱面,稠厚的酱汁裹着手擀面,配上黄瓜丝、豆芽菜,是地道的BJ味儿,吃得人心里暖暖的。

二老看着眼前这对璧人,眼里的笑意和满足藏都藏不住。

临出门前,朱母悄悄把陈屿拉到一边,不由分说地将一个厚厚的、用红纸包着的东西塞进他手里。

“孩子,拿着。”朱母的声音带着不容拒绝的慈爱,

“你父母不在身边,虽然你们还没正式办酒,但在我们心里,你已经是我们朱家的女婿,是一家人了。

这红包,是我和你爸的一点心意,给你们小两口的。

往后啊,两个人要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陈屿握着那尚带体温的红包,感觉沉甸甸的,不由得心头一热。

“妈,您和爸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琳琳,不让她受委屈。”

“哎,好孩子,妈信你。”朱母眼眶微红,拍了拍他的手背。

朱琳在一旁看着,眼里也闪着感动的泪光。

她走过来,挽住陈屿的胳膊,对父母说:“爸,妈,那我们走了,你们多保重身体。”

“去吧去吧,工作要紧。到了国外,凡事小心。”朱父挥挥手,语气依旧简洁,但目光中的关切一览无余。

在小侄子“姑父再见,记得带大熊猫回来”的嚷嚷声中,陈屿和朱琳离开了胡同,带着家庭的温暖和崭新的身份,回到了招待所。

他们前脚刚回来没多久,招待所就热闹了起来。

上面安排的第二支参展队伍到了——来自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伤逝》剧组。

原来,主管部门考虑到此次远赴威尼斯机会难得,如果只派峨眉厂一支队伍,好像性价比不高,也有些资源浪费的意思。

这倒是能理解,就目前这行情来说,就算要出国参展,怎么地也应该是北影厂或者上影厂才是,怎么能被峨眉厂抢了先?

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开会的开会,研究的研究,结果就是再增加一个名额,组成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代表团。

经过遴选,北影厂这部刚刚完成不久、题材相对文艺的《伤逝》便入选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伤逝》正是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北影厂也想借鲁迅的名望打个漂亮仗。

这片子的导演是北影厂一位颇有声望的老导演,他名叫水华,也是这会国内的名导,像之前的《白毛女》《烈火中永生》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主演则是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王心刚和一位叫林盈的年轻女演员。

两支队伍共同由一位名叫林斌的中年干部带队。

林斌约莫四十多岁,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眼镜,表情严肃,一看就是常年从事外事或文化工作的干部。

他召集两队人马开了个简短的会,强调了此行的纪律、注意事项以及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同志们,我们是一个整体,是中国电影的代表。出了国门,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影响。一切行动听指挥,尤其是……”

林斌的目光扫过相对年轻的峨眉厂几人,在穿着略显“土气”的何晴、周洁和一脸猴相未脱的章金莱身上多停留了一瞬,

“要遵守外事纪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陈屿懒得鸟,小六子东张西望,麻雀们叽叽喳喳。

相比之下,北影厂的一行人显得更加“都市化”一些。

男演员王心刚身材挺拔,相貌堂堂,自带一股文艺气质;

女演员们也打扮得体,举止间带着首都文艺圈的那种矜持。

他们聚在一起,低声交谈,偶尔看向峨眉厂这边,眼神中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审视和距离感。

在招待所又休息整顿了一天后,庞大的代表团终于出发了。

他们乘坐大巴前往首都机场,踏上了真正的远征之路。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国际航线稀少。

他们的行程是先乘机飞往香港,然后在启德机场转机,搭乘法国航空的班机飞往巴黎,最后再从巴黎转机前往目的地——威尼斯。

这已经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安排的最有效率的路线了。

对于何晴、周洁、章金莱,甚至对于唐国墙来说,乘坐飞机都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