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1章 电影节好消息(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女儿国》杀青的欢腾与喧嚣,如同夏日里的一场雷阵雨,来得猛,去得也快。

弥漫在峨眉电影制片厂上空的松弛空气,还没来得及完全舒展开,就被一股更为紧张、急迫的氛围所取代。

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因为国外的电影节可不会为了遥远东方的峨眉厂而推迟它的脚步。

陈屿深知这一点。

他通过所能接触到的有限渠道,大致摸清了世界影坛的格局。

在这个年代,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那是一片笼罩在浓雾中的新大陆。

世界的中心舞台,公认的是三大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再加上远在北美的奥斯卡金像奖,构成了全球电影艺术的巅峰竞技场。

这三个电影节,各有各的脾气和风貌。

威尼斯,诞生于193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

它坐落在水城威尼斯的丽都岛上,艺术气息浓厚,偏爱具有先锋性和作者风格的电影,是电影艺术的圣殿。

戛纳,于1946年创办,虽比威尼斯年轻,却凭借法国南部蔚蓝海岸的旖旎风光和成熟的商业运作,迅速成为星光最璀璨、媒体最聚焦的盛宴,是艺术与商业结合得最完美的舞台。

柏林,1951年创始于分裂中的西柏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天生带有更强的政治和社会关注度,金熊奖往往青睐那些具有现实批判精神和历史厚度的作品。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参赛影片必须是未公开放映过的。

这让刚刚完成拍摄、还带着“体温”的《女儿国》,恰好搭上了末班车。

机遇之窗已经打开,但窗口期短暂得让人心悸。

于是,杀青宴的杯盘狼藉刚刚收拾干净,剪辑室的那盏灯就再也没有彻底熄灭过。

这里成了峨眉厂新的心脏,日夜不停地搏动。

陆晓雅导演带着几位经验丰富的美术师和剪辑师,几乎把家安在了这里。

空气中弥漫着胶片特有的化学药剂味,混杂着香烟和浓茶的气息。

剪辑台上,胶片像黑色的溪流缓缓流淌,陆晓雅的眼睛因为长期紧盯画面而布满血丝,但她眼神里的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锐利。

“这里,国王的眼神要再多留一帧,那种欲语还休的缠绵,剪掉了就太可惜了。”

“还有这段,唐僧转身离去时,背景的桃花瓣落下的速度,能不能再调整一下?要那种慢放的,象征繁华落尽、心事成空的感觉。”

“音乐小样呢?‘女儿情’的配乐必须尽快定稿,要那种缠绵悱恻、直击人心的!”

争论声、探讨声、机器运转的嗡鸣声,构成了剪辑室日与夜的交响。

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与艺术的完美较劲。

陈屿也时常泡在这里,他虽然不直接插手剪辑,但他的意见往往能切中要害,为陷入僵局的讨论提供新的视角。

他带来的那种对于电影叙事节奏和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让陆晓雅和老师们都暗自惊叹。

就在后期制作紧锣密鼓进行之时,韩三坪那边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他动用了自己积攒的人脉和特殊渠道,几经辗转,终于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取得了联系。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的反馈是积极且令人鼓舞的。

下午,韩三坪再次将主创人员召集到简陋的会议室,他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色,挥舞着一封电报:

“同志们!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威尼斯电影节方面,对我们送展的《女儿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正式邀请我们参赛!”

会议室里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比杀青那天更热烈、更持久的欢呼!

“真的吗?厂长!我们真的能去威尼斯了?”朱琳激动地站了起来,脸上因为兴奋而泛起红晕,几个月积累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

她从未想过,自己参与拍摄的电影,竟然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唐国墙用力地拍了一下大腿,朗声笑道:“好!太好了!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他仿佛已经看到,唐僧的形象出现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银幕上。

抛掉奶油小生的名头,就在此时!

站在角落的章小六也忘了抱怨戏份少,咧着嘴傻笑,用手肘捅了捅旁边的马德华:“八戒,听见没?咱们要出国了!洋人也能瞧见咱老孙的本事了!”马德华憨厚地笑着,连连点头。

而最兴奋的,莫过于那群“小麻雀”了。

何晴、周洁、殷婷茹这几个小姑娘,瞬间抱在一起,又跳又叫,叽叽喳喳的声音几乎要掀翻屋顶。

“天啊!威尼斯!我只在地理书上见过!”

“听说那是一座水城,到处都是小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