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9章 扫地僧父女(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神刀》票房势如破竹,超越《师弟出马》几乎已成定局,整个香江舆论界彻底不淡定了。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报纸的娱乐版和文化版都被这把来自北方的“神刀”所占据,各家立场鲜明,论调各异,好不热闹。

要知道自从建国以来,还从来没有一部大陆电影能在香港掀起这么大波涛。

一向以严肃和文人气息著称的《明报》罕见地在副刊刊发长文,标题便是《侠影下的历史悲歌——评<神州第一刀>》。

文章不仅盛赞影片的动作设计与叙事格局,更着重分析了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厚重感。

最引人瞩目的是,久未对具体影片置评的金庸先生,竟也透过专栏表达了欣赏。

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近来观《神刀》一片,心有所感。

以往武侠,多涉私仇,争强斗狠,虽快意恩仇,终觉格局稍小。

此片借武侠之壳,抒时代之痛,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之精神,方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论气魄格局,近期侠片,唯‘神刀’莫属。”

其他人这么说观众可能就笑笑了事,但要知道这可不是其他人,而是金庸!

作为当代武侠巨擘,这个领域的执牛耳者,能得到他的认可,可见《神刀》作品质量确实很高。

实际上武侠小说戏剧之类都已经发展了好多代,从隋唐那会就有了,然后到明清,一直到这会儿,金庸算是集大成者,自然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

这一番“侠之大者”的评语,无疑给《神刀》做了一波免费宣传,一下子热度又上来了。

左派院线门前,购票的人龙蜿蜒数个街口,盛况空前。

以往被三大院线挤压得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十几家戏院,如今成了全港最炙手可热的地方,日夜不停地吞吐着热情的观众和白花花的银钱。

这种火爆,是香港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一部由大陆主导、在左派院线上映的影片,竟能掀起如此巨大的商业狂潮。

当然也不止是金庸,其他三位才子也纷纷注意到这个现场,几个lsp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很快也就加入起来。

最先站出来的是蔡澜和黄霑。

两人跟金庸交好,在香港算是齐名的人物,尤其是黄霑更是带头大哥。

可不要小看,在文艺这个领域内,任何地方都有圈子,京都有京圈,上海有沪圈,而到了香港自然有港圈。

如果非要在每个圈子里推选一位老大的话,那么京圈的精神领袖是王朔,沪圈老大是谢晋,那港圈当仁不让就是lsp黄霑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年间李黄瓜生意不顺,求助无门,后来就是经人介绍结识了黄霑,自此被带入港圈,然后原地起飞。

所以这些个圈子,看上去嬉笑打闹,不值一提,实际上能量大得很~

这一点对比后来的京圈,再稍微搜一下新闻,普通人应该能有点感受。

跟随金庸的脚步,随后蔡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眯着眼笑道:“好犀利啊!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早年上海的那些老片,有味道,有筋骨。尤其是台词,写得真系好,不是一般江湖草莽讲得出的对白。”

黄霑则更加直白豪放,面对话筒朗声道:“好看就是好看!有什么好争论的?这部电影打得精彩,故事更是讲得荡气回肠!

我们香港电影人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嘛,不要总是闭门造车。我黄霑第一个鼓掌叫好!”

不少人都没想到,港圈大佬竟然主动跳出来帮大陆片说话,而且还是这两个大嘴巴。

这两人都是不怕舆论的主,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舆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