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5章 蹭热度(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年代票房没法统计,都是大致预估。

因为各地电影公司都是自己管自己,人家拿了拷贝之后,那是爱怎么放怎么放,只要观众不造反,没人管得着。

至于票房嘛,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反倒是没什么参考意义。

真正有价值的还是拷贝数量,这直接反映市场对这部电影的欢迎程度,如果大家都喜欢看,那各地需要的拷贝自然会多一些,如果真的搞砸了,则用不了那么多拷贝。

而这一次《神州第一刀》再破记录,根据中影那边的消息,目前已经被订了五百个。

如果按一万块一个算的话,那这一部电影中影就能赚回500万,而他们最终分给峨眉厂的钱最多100万,显然峨眉厂吃了个大亏。

当然韩三坪也想自己卖来着,可这回人家学聪明了,打死也不干。

别问,问就是国家规定,峨眉厂虽然不爽,但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另一头,随着《神刀》越来越火,它的影响力已经不局限于电影,而是超越这个范畴,外溢到其他领域。

比如机关单位,比如学校,甚至连工厂也会组织工人们一起看,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可概括的,它成了一种标志,一种文化现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即便这个年代也是这样。

果然,还没过去半个月,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最先发难的是一些秉持传统文艺批评观念的记者和理论界人士。

《文艺报》的一位资深评论员,以笔名“卫真”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是豪情壮志,还是江湖习气?——评电影<神州第一刀>》。

文章中,他首先承认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确有可取之处,狄龙饰演的谭嗣同也颇具气节,但笔锋随即一转: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影片将严肃的历史变革,包裹在了一种名为‘武侠’的糖衣之下。

谭嗣同、王五等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而进行的慷慨悲歌之举,在片中或多或少被简化为了个人恩怨和江湖义气的快意恩仇。

那惊天动地的‘戊戌变法’,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被简化为了一场‘好人’与‘坏人’的对决。

这种艺术处理,固然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但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教育意义。

我们不禁要问,当青少年观众为‘大刀王五’的神勇而喝彩时,他们能否真正理解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背后,那份对旧制度的决绝与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

这种评论味道纯正,就是典型的文人酸味,没事也能给你找出三分事来,即便是在当下,这种人也不少的。

人就是这样,千万不能闲着,一闲下来就想着搞事,不搞别人,就搞自己。

而对这些软壳子的家伙来说,搞自己是万万不能的,只有搞别人才能活得下去的样子。

而眼下《神刀》这么火,当然要来蹭一蹭了,万一一战成名怎么说?

另一位在教育系统内部刊物上撰文的专家,则更加直指核心,忧心忡忡地写道:

“影片中大量的武打场面,尤其是最后‘劫法场’的虚构情节,宣扬了一种‘以武犯禁’的危险倾向。

法律的威严、秩序的重要性,在刀光剑影中被淡化了。

虽然反派是腐朽的清廷,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暴力方式,是否与我们当下倡导的法制精神、社会稳定相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