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逃出绝命镇(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说起来也是唏嘘,谁敢相信香港第一届金像奖竟然是左派电影人拿的呢?
不仅仅是第一届,在1982-1990这九年里,左派一共拿了其中四次,几乎以一己之力占据半壁江山。
要知道金像奖含金量还是挺高的,起码在整个20世纪,亚洲这一片大家都认。
可见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二十年里,正儿八经把电影当成艺术,当成信仰和追求的,恰恰是这群到处被人嫌弃的左派。
这一次陈屿没打算走新路,沿着原来左派的路线走下去,先拿了奖再说。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前把这部《父子情》搬出来。
故事很简单,影片讲述了一个出身底层的父亲,将自己未竟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两代人之间由此产生深厚却又充满矛盾的亲情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父亲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邮差,自己一生劳碌却不得志。
他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学历和技能的苦楚,因此坚信“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罗家兴身上,对儿子的学业要求极其严苛,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这种期望,成为压在儿子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最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儿子罗家兴天性活泼,热爱看电影和阅读小说,对艺术和自由充满向往。
这与父亲为他规划的“好好读书,找份体面工作”的务实道路格格不入。
父亲为了“纠正”他,曾烧毁他心爱的小说,强迫他走回“正轨”。
这种粗暴的干涉,导致父子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裂痕。
儿子一度离家出走,以反抗父亲的高压控制。
事情继续发展,为了让儿子能上一所好学校,父亲不惜动用全部家底,甚至低头向人借钱。
这些默默的牺牲,儿子起初并不理解,只感到压力。
随着年纪渐长,儿子逐渐看到了父亲作为一个小人物在社会上谋生的艰难,也开始明白那些严厉背后,隐藏着深沉的、不擅表达的爱。
影片的结尾,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他要离家远行时,父子之间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有一种无言的、复杂的凝视。
这一刻,所有的怨恨都化为理解。
儿子终于懂得,父亲用自己的一生,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
这份父子情,充满了牺牲、矛盾,但最终归于血浓于水的羁绊。
整个故事不算出彩,可以说任何时代都不乏这种望子成龙的故事,但是这一版的父子情却演绎得极其深刻,看完让人落泪,这才能打动金像奖的评委们。
现在是1980,距离第一届金像奖还早,这个剧本也还没落在夏梦手里,所以这次陈屿突发奇想,小小地加速了一下。
接下来几天陈屿也没闲着,除了开会和调教女王之外,剩下的事就是继续写剧本,也不用写得特别详细,只要有个故事大纲,做出大致的人物设定,设计出关键剧情即可。毕竟夏梦手底下还有其他编剧,陈屿这个特别顾问只需要做好顾问的分内事就好。
搞定了青鸟影业这边的事后,剩下的就是邵氏那边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