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女王的蜕变(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狄龙倒不完全是恭维,只因80年代之后,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会儿到达顶峰。
随之而来的,是“四小龙”、“国际金融中心”等光鲜亮丽的称号。
也就在这个时期,香港的经济也开始转型,从起初的转口贸易开始朝生产制造,再到工业城市方向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更是好多年维持在10%以上。
其中尤其以纺织与成衣、电子工业、钟表和玩具等行业最出名。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发思潮变化,也就在这个年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在香港盛行,港人也在这些思潮影响下快速转变。
而娱乐圈作为名利场,狄龙见过的实在太多了。
他望着朱琳端庄的侧影,不禁心生感慨。
这些年香港社交场上的变迁,那些穿着暴露、在夜店流连的年轻女孩,说话时总带着算计的眼神。
她们热衷于攀附豪门,或者把婚姻当作跨越阶层的跳板,举手投足间早已失了这份传统女子的娴静雅致。
“现在香港那些所谓的名媛,”狄龙压低声音对陈屿说,“个个都想嫁豪门,整天泡在兰桂坊,穿金戴银招摇过市。我还看见几个富家千金,在夜店里为争一个公子哥当众厮打,实在不堪入目。”
他顿了顿,目光又落回正在对戏的朱琳身上。
她正微微欠身弹琴,动作优雅自然,丝毫没有时下年轻女孩的矫揉造作。
“像尊夫人这样,既能持家又知书达理的,现在香港确实难找了。”狄龙轻叹一声,“经济好了,人心却浮躁了,很多夫妻结婚不到半年就各玩各的,真是世风日下。”
狄龙的话陈屿照单全收,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虽然80年代大陆物质条件完全不行,买不到好看的衣服和化妆品,但是女王的样貌和气质没得说,她这属于是困在凡尘难出彩,但凡有点条件,只要稍施粉黛,其他人拍马也赶不上。
正如后来网友们点评八十年代十大女星,虽然出众者甚多,但女王得票一直遥遥领先,这就是气质。
不远处,随着摄影师转动镜头,这这场戏也终于来到后半部分。
船舱内,朱琳有模有样地开始弹起古筝,白皙的手指带着红宝石的节制,颇有韵律在琴弦上跳动开来。
而王心刚饰演的王五也没进去,而是隔着轻纱,坐在船头,开始欣赏起来。当然这里是没有琴声的,两人都是做做样子而已。
王心刚眉头一皱,微微抬头,仿佛对这琴声有别样的感悟:“红日西沉,总会有再升的时候,过去不开心的事,还摆在心里做什么呢?”
虽然两人谁也没开口,但通过琴声所在,剧中的王五还是读出颜夕的心事。
“父母恩骨肉情,不摆在心里又能摆在哪儿呢?”
“姑娘真有孝心,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想听听其中苦衷......”
“你怎么知道其中有苦衷呢?”
“因为我是一个!”王心刚情绪激动,本要言语,但是稍有犹豫,最后还是抬头忍住,只道了一句:“知音人!”
“阁下高姓?”
“在下王五!”
听到这个名字,颜夕点点头,心中似有触动,开口便道:
“今晚巧遇五爷,或者是双亲的鉴谅,不怪女儿没去奔丧,我也是浮萍无根身不由得。”
“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事是能从心所欲的呢?”
“五爷也似乎是伤心人?”
很显然,颜夕理解的伤心和王五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