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0章 你比金庸写得好!(2 / 2)世间行乐亦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狄龙又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早年学艺的苦都吃过,还有什么好怕的?

……

两天后,启德机场。

机场依旧喧闹,航班起降,形形色色。

狄龙夫妇穿着便装,混在人群中登机离开,没有引起注意。

飞机很快在轰鸣中冲上云霄。

透过舷窗,俯瞰着逐渐变小、最终被云层遮蔽的香港岛,狄龙心中百感交集。

这座他奋斗、成名,也曾让他感到失落和束缚的城市,此刻越来越小,几乎快看不见。

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一种与香港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

空气中少了那种国际都市的紧迫和喧嚣,多了一份独属于内地的沉稳和灰白。

那一刻,就连时间仿佛都满了下来。

街道上人来人往,人们的衣着色调更为朴素,蓝、灰、绿是主旋律,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香港市民身上不常见的、带有时代印记的专注和好奇。

两人来了趟上海,却好像穿越到一个新世界。

没做停留,两人决定直接去成都。

80年代,虽然香港可以坐飞机到上海,但是上海还不能坐飞机去成都。

因为众所周知的关系,这会国内还没什么喷气式飞机,虽然像波音707、波音737等喷气式客机在当时已经引入中国,但数量稀少,这些需要优先投入在国际航线或极少数核心航线上,BJ-上海、BJ-广州之类的。

上海到成都虽然也有飞机,但都是老式的螺旋桨飞机,比如苏联制造的安-24或伊尔-18。

这些老型号速度慢不说,还不安全,上阵子波斯帝国总统坠机时就坐这玩意。

最要命的是噪音特别大,同时因为距离太远,中途还必须停几站加油休息什么的,总之就很折腾人。

这个年代,除非是紧急公务或者特殊需要,否则一般人都不坐这飞机。

狄龙两口子的想法也差不多,跟有关部门报备申请后,两人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坐上前往成都的火车。

登上那列墨绿色的、显得有些笨重的火车,找到自己的软卧包厢,一种新鲜的体验开始了。

火车汽笛长鸣,车轮撞击铁轨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城市景观逐渐后退,取而代之的是无垠的田野、起伏的丘陵和连绵的山脉。

“哇!龙哥,你看那边!好大的山啊!!”

陶敏明几乎将脸贴在车窗上,指着远处连绵的青色山峦,兴奋得像个小女孩。

香港弹丸之地,何曾见过如此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

狄龙也被窗外的景色深深吸引。

稻田、村庄、河流、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远处如黛的群山……这一切都充满了原始而磅礴的生命力。

他感觉自己那颗在香港被各种琐事和焦虑填满的心,正在这辽阔的天地间被一点点打开。

随即,他拿着随身携带的相机,忍不住对着窗外拍了几张照片。

火车穿行在华夏腹地,经过长江,跨过桥梁,钻过隧道。

两天一夜的行程,窗外景色变幻,从江南水乡的秀美,到中原大地的平坦,再到进入四川盆地前丘陵的起伏。

狄龙和陶敏明从一开始的新奇,到逐渐适应这种缓慢的节奏,反而有了一种难得的放松。

他们聊着天,看着书,吃着列车员送来的、味道简单却热乎的饭菜。

当然,使用的是全国粮票。

最后,当广播里终于响起“成都站快要到了”的通知时,两人都不由得精神一振。

火车缓缓驶入成都站。

月台上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西南城市特有的、略带潮湿和辛辣。

提着行李,两人随着人流往外走,很快到了出站口,两人茫然地环顾四周。就在这时,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身材精干、眼神灵活的年轻人举着一块写有“接香港狄龙先生”字样的纸牌,快步迎了上来。

“狄龙先生,陶女士,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年轻人笑容热情,带着川音特有的爽利,“我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韩三坪,厂里派我来接你们。”

他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接过狄龙手中较重的行李,引着他们走向车站广场另一侧,那里停着的一辆半旧的上海牌小轿车。

别小看,北红旗南上海,这已经是峨眉厂能拿出来的最高规格。

不过两人还没上车,只见又一位年轻人等候多时。

“这位是我们厂创作室的陈屿同志,《神州第一刀》剧本就是他主要负责的。”

陈屿看起来比韩三坪更年轻一些,大概二十出头,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夹克,身形清瘦,但眼神格外明亮有神,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敏锐。

他看着狄龙,脸上露出真诚而克制的笑容,伸出手:

“狄龙先生您好!一路辛苦了!我是陈屿,非常高兴您能来。”

狄龙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轻十几岁的陈屿,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讶异。

他原以为能写出如此深刻剧本、并精准剖析他处境的,至少该是位阅历深厚的中年人,却没料到竟是这般年轻的青年。

“你....你好.....?”狄龙握住他的手时,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惊叹,“没想到您这么年轻。谭嗣同那些台词,写得真是......”

他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语,只能用力晃了晃交握的手,“你比金庸写得都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