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都是熟人啊(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韩三坪不仅拍自己,也拍了拍陈屿,激动中带着点期待。
就这样一个上了中青报,然后写出《牧马人》的好青年,哪里找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陈屿大概会进入峨眉厂,跟自己并肩奋战,这才是让他最高兴的事。
眼下的峨眉厂,实在太缺这样的人才了!
跟其他制片厂比,峨眉厂本来就属于第二梯队,名气和实力一直不怎么行。
这回好不容易赶上1979,政策开明,环境宽松,如今又有了好本子,怎么地不得争口气,拍出几部好片子来?
这不仅关系到制片厂的声誉和前途,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待遇。
这会制片厂都是国营单位,靠国家拨款过日子,大家过得好不好,全看补贴的多与少。
人家北影厂一年拨款上千万,机会多福利好,峨眉厂顶天四百万,待遇天差地别。
就这点拨款不但要养厂子里几百号人,还要开工拍电影,不落后才怪。
君不见,每次电影学院学生毕业,人家第一志愿一般不是来峨眉厂,都是实在没办法了才被分配过来。
比如早期的张丰毅、祝延平、颜世魁等人,这些人演出名气后也没久留,很快就离开。
当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美人也在峨眉厂呆过,陈长老此行也为她来。
扯远了,再说回拨款。
那该如何争取更多拨款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拍电影,尽可能地多拍电影。
除了数量之外,质量也要提起来,最好能拿奖,还要票房口碑双丰收。
虽然这个年代还没有票房这个说法,但是中影卖拷贝的数量同样可以说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
只有产出的电影足够好,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创作人员加入,厂子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在以前,虽然峨眉厂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启用新人、加大补贴等等,但几年下来还是收效甚微。
就这样到了1979,改开春风一夜至,大家都憋着一口呢~
“老弟,我就知道以你的见识和才华,必成大器!”
韩三坪心里开心,忍不住又夸了一次。
陈德有也很满意,本以为这两个问题太过理论化,回答起来比较难,毕竟有些作者是感性而冲动的,有时候写东西自己也说不清。
但是陈屿不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而写,他回答得极好。
剧本审查这一关,就算是过了。
陈德有点点头:“陈屿同志,我这边没问题了,你难得来一次,让小韩好好招待一下你。”
说完陈德有收起桌上纸页离开,创作室内只剩韩三坪和陈屿。
“老弟你太了不起了,你这个剧本我看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激动,这比我们之前拍的电影都要好!”
去年峨眉厂拍了《神圣的使命》《我的十个同学》,都是反思题材的电影,前者是身冤类,后者是类似纪录片的题材,虽然也用了不少心思,比如视角和情感之类的,但结果却并不怎么好。
这不难理解,教化电影嘛,这些年已经没人看~~
上映后观众们不太买账,拷贝也卖得不好。
要知道同期北影厂可是拍出《小花》和《泪痕》,一举捧红陈冲和刘晓庆,连唐国强都成了国民偶像。
同期还有上影厂的《啊!摇篮》,长影厂的《吉鸿昌》《小字辈》等等,革命题材和生活喜剧同时出现,反响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