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报到(1 / 2)世间行乐亦如此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陈屿就醒了。
筒子楼里已经有了动静,公用水龙头哗哗作响,早起上班的人们洗漱、打招呼,夹杂着咳嗽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这年代还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而且数量有限,必须排队才行,因此家家户户需要早起做饭洗漱。
邻居们看到陈屿,一个个主动攀谈起来,问这问那,主要还是关心陈屿怎么安置的。
毕竟以陈屿的条件来说,去个好厂子问题不大。
但一听到这家伙放着正式工不要,一心要去川大当临时工,顿时都没了兴趣。
还有几个嬢嬢摇头叹息,边走边叹,说着“本来还想把我工友的闺女说给你的,人家是拖鞋厂的,可你这...”之类的话。
陈屿见状赶忙开溜,之后用冷水抹了把脸,顿时清醒了不少。
就着前几天剩的肉干咸菜,匆匆扒了几口,便提起帆布包出了门。
早晨的阳光透过热雾,给成都的老街巷涂上一层金红色。
1979年的成都并不大,只有一环路,不存在什么二环三环的说法。
至于绕城二绕什么的,那更是天方夜谭。
骑着那辆吱呀作响的老二八杠,陈屿穿过尚且冷清的街道,一路直到川大门前。
川大的校门一点不气派,看上去就像老地主的偏房门,完全没法跟人家京师大学堂比。
砖石结构的门柱上,“国立四川大学”几个字历经风雨,沉淀出斑驳的颜色。
走进校园,浓郁的树荫立即将外面市井喧嚣声隔绝开来。
时间尚早,但校园里已经不乏人影。
学生们穿着灰、蓝、绿为主的衣服,挎着军用挎包或帆布书包,行色匆匆地赶往各个教学楼。
他们的脸上大多带着一种紧迫的神情,走路很快,几乎没有人说笑。
这倒是跟陈屿在后世大学里常见的散漫景象截然不同。
这是高考恢复后第一二届大学生。
77年年末考了一次,78年年中又考了一次,两次高考时间间隔不大,因此都算作同一届。
作为第一批大学生,大家都觉得之前耽误太久,所以人人急于求知,想把耽误的都补回来,这种紧迫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陈屿继续向前,偶尔见看到几个年纪明显偏大,脸上带着风霜痕迹的学生,都是新三届里的老大哥老大姐。
来到教务处,陈屿主动递上一堆证明材料,办事大姐没怎么看,只是匆匆扫过,随即开口便问:
“小伙子,你晓不晓得,临时工莫得待遇也莫得身份,你要想好哦。”
如果换成其他人,大姐也就懒得说了,但看到陈屿这么年轻,还是忍不住提醒两句。
79年代的大学还不像后来,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
那个年代上大学真不算多光荣的事,出门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是大学生。
贫下中农才光荣,三代雇农最光荣。
要是能再穷点儿,那就更好了。
陈屿点点头:“嬢嬢,我想好了的。”
“那好,去图书馆那边报道吧。”
她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厚厚的登记簿,用钢笔蘸了墨水,开始为陈屿办理手续。